论跨地区水生态补偿的法制协调机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中心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论跨地区水生态补偿的法制协调机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中心的思考
【摘要】:跨地区水生态补偿,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是流域下游水生态受益地区向流域上游水生态保护建设地区实施补偿的一种活动。它旨在通过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协调地区之间的生态保护和利益冲突,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的共同目的。作为跨域治理的具体形态,跨地区水生态补偿主要有支配性治理和区域合作治理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基于执行落差和实施范围的限制,支配性治理模式并不高效;由于利益的高度分化,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同样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融合了区域合作的自愿要素和来自中央政府的执行强制要素,展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跨地区水生态补偿法制协调机制。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X171.4;D922.6
【正文快照】: 跨地区水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重要形态。它是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机制,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邻域之间,水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1]在我国,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关系,有效的跨地区水生态补偿机制并未形成。2011年,新安江流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键;;强制性支出责任与地方财政自主权[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2 郑雪梅;韩旭;;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10期
3 李集合;成铭;;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误区及其修正[J];法学杂志;2008年06期
4 李爱年,彭丽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其立法思考[J];时代法学;2005年03期
5 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6 刘颖秋;;海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水利;2011年06期
7 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年01期
8 刘俊勇;张丽;张云;崔树彬;;珠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初步研究[J];人民珠江;2011年05期
9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10 张跃西,孔栋宝;异地开发生态补偿“金磐经验”探讨[J];浙江学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张之源;潘成荣;贾良清;;安徽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冯晓东;常丹东;;水土资源抑损补偿制度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陈涵子;严志刚;;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4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5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薛森;张文秀;冉瑞平;;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7 郑敏;张伟;;山地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8 母学征;郭廷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侯宝锁;傅建详;;生态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10 高u!;刘建;吴大千;葛秀丽;王仁卿;;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行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山东日照花岗石材行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2 龚袭;李希昆;;论西部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孟庆瑜;李慧;;生态补偿立法问题简论[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4 曹明德;王凤远;;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水源区(河南部分)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谷海霞;;南水北调生态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伟;戚道孟;;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德林;秦静;;日本水资源补偿机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鲁士霞;;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初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阮利民;基于实物期权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王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6 吴岚;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郑建瑜;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广斌;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理论革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庭东;政策引致性扭曲:开放效益的体制因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 曲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婷;湿地保护利用政策绩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怯志豪;长沙市城市湿地利用保护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燕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佳琛;论政府在流域补偿机制中的角色与功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姣;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新力;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彦泰;美国的生态补偿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玲,王华东;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理论依据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1期
2 邢丽;关于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年01期
3 谢旭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J];财政研究;2009年02期
4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瑞娥;环境产权界定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03期
6 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7 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2期
8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9 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10 单胜道;环境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在农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南;张惠远;;生态补偿机制五问[J];时事报告;2006年06期
2 周如敏;;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防控环境污染[J];人民政坛;2010年09期
3 孙钰;;探索建立中国式生态补偿机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4 樊万选;;河南应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J];河南国土资源;2005年12期
5 ;总结地方试点经验制定全国政策 生态补偿“种子基金”呼之欲出[J];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14期
6 许正中;赖先进;;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与走势[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1期
7 李远;赵景柱;严岩;吴钢;;生态补偿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环境保护;2009年12期
8 刘世强;;正确理解生态补偿必须明确几个问题[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12期
9 潘巧莲;;关于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建议[J];世纪行;2010年02期
10 孙莉宁;;安徽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绿色视野;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弘;王亚楠;;贵州省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坚持“环境权”理念之必要[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秦超;杜崇;郭微微;宋雅珊;;关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孙景亮;孙晓;;京津冀北地区应尽快建立常规型生态补偿机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孔小莉;张华钢;;构建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李俊梅;吴兆录;费宇;;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萨础日娜;;管理学视角下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问题探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杜秋萍;;船舶生态补偿机制初探[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颂;;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探讨[A];2009全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勘察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郑伟;张淼淼;;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张克科;;加强环保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丽梅 焦红霞;生态补偿机制须完善[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孙长岩;生态补偿机制何时到位[N];联合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戴言;完善珊溪水库库区生态补偿机制[N];温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王颖春;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州府办;尽快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N];阿坝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荧瑶;潘小燕代表——探索建立流域间生态补偿机制[N];台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盎;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N];西部时报;2009年
9 记者 胡少华 通讯员 李淑贞;黄委夏委学术会议研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黄河报;2009年
10 记者 徐清华 通讯员 刘志刚;黄河流域积极探索水土 保持生态补偿机制[N];黄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侯凤岐;生态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刘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赵春光;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彭高旺;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关琰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磊;南四湖流域退耕还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惠明;我国农村征地生态补偿机制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舒涵;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安排[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小慧;黑河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张建伟;转型期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建丽;苏州市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6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封雅卓;河北省平山县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吴菲菲;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蒋敏;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芳;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9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22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