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法律对策
本文关键词:完善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法律对策
【摘要】:南非刚闭幕的德班会议将国际关注又一次聚焦到《京都协定书》和其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上。本文从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对全球环境变化、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清洁能源机制复杂费解的法律框架及其风险性,从而阐释德班会议上发达国家对第二承诺期减排的顾虑以及加拿大退出该议定书的原因。其次分析我国已建立的清洁能源机制法律框架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完善和促进清洁能源机制项目的国内实施的法律对策。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68;D996.9
【正文快照】: 一、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重要意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联合国总部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进一步“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上又通过了补充协议《京都议定书》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宝康;企业对碳减排还很陌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凌;论清洁发展机制中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超超;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姚媛;《京都议定书》与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何云云;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小姣;低碳经济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J];时代法学;2006年02期
2 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林而达,潘家华,周广胜,王守荣,周大地,李从先,张建云,徐国弟,刘春蓁,吴宗鑫;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2期
3 浦晔,侯作前;论环境保护中的单边主义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法学;2002年04期
4 潘攀;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减排量交易及其法律问题[J];中国能源;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改善和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88年04期
2 魏雪芬,张栋;甘肃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5年02期
3 范兆廷,陈松波,陈伟兴;水产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预防[J];水产学杂志;2005年01期
4 吴述仁;浅谈生态环境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5 冉瑞平;攀西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王本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产初探[J];哲学动态;1995年08期
7 聂世镛;对生态环境症结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生态环境》(学报)征稿简则[J];生态环境;2005年05期
9 罗炳良;;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J];今日国土;2009年07期
10 钟伟;世界生态环境:挑战与对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文革;田路;庞蛟;;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法律对策[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2 赵永洪;柴海燕;;论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王妮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法律保护对策[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程雨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艳岩;;黑龙江省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峰江;李希昆;;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对策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7 杨兰英;刘振友;;改善农村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措施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芳;张廉;;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立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9 许奇;;改善区域环境 建设宜居宣武[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10 梁仁君;;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临沂[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芳芳 记者 邓荣军;水碧添灵气 天蓝增秀色[N];南昌日报;2005年
2 姚远 景红伟;生态环境谱写文明新篇[N];盘锦日报;2005年
3 邵军邋杨青;初村大力打造优美生态环境[N];中国环境报;2008年
4 马文清;广河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N];民族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雅妮;原州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N];固原日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治理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福祉所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王连 张庆林;庆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N];鸡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董芸;未央全力构造一流生态环境[N];陕西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康;环境“财富”正在“缩水”[N];珠海特区报;2009年
10 小潘;番禺区生态环境研究出成果[N];广东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国权;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海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爱国;中国西北干旱区额济纳盆地地质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谢锦忠;中国不同竹产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冯晓明;多角度MISR数据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羽;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2 代磊强;河北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管理政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君伟;我国珍稀濒危野生生物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李雅倩;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靳文旭;推进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陈静;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廖桂霞;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梁海燕;我国基本农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9 周德虎;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恒谦;竺可桢生态环境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6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29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