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了经济学、生态学、法学等多维视角,提出了在当代构建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思路。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加速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西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自然灾害频繁,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一定的缺失,对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补偿内容、补偿形式、补偿金额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从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阻碍了生态补偿的顺利开展。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吸收经济学理论,同时借签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当然,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还要考虑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生态现状,因地制宣,充分考虑西北地区的社会构成、生态特点和民俗文化。而目前的立法,对于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却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本课题在吸收先进生态补偿理论的同时,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结合西北地区传统的生态文明特点,从经济学视角审视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从而探索西北地区生态补偿过程中法律问题解决的新思路,以缓解西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解决西北人民最为迫切的贫困问题。 第一部分是绪言。主要考察选择本课题的背景及所产生的意义。同时,简述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状况。以经济学背景,阐述所需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及生态补偿的界定。首先,对西北五省生态脆弱区进行界定,分析其特点及当前形势下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其次,对生态补偿定义及法律内涵进行界定。最后,着重考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法理论述,从而对完善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是生态文明时代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首先,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介绍了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和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实现途径。其次,探讨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内在契合。最后,分析了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及生态现状,指出了重构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部分是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缺失分析。首先,分析我国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缺失,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其次,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其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缺失的原因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部分是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目标及思路。首先,从经济学视角探讨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目标。其次,提出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新构想。
【关键词】:西北生态脆弱区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生态文明 完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言11-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12-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 论文依据的具体理论16-17
- 1.3.1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16
- 1.3.2 “外部性”理论16
- 1.3.3 环境资源价值论16-17
-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17
- 1.4 主要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及生态补偿的界定18-24
- 2.1 西北生态脆弱区界定18-19
- 2.1.1 生态脆弱区及西北生态脆弱区的分布18-19
- 2.1.2 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及面临的困境19
- 2.2 生态补偿定义及其法律内涵19-21
- 2.2.1 对生态补偿中“生态”和“补偿”概念的多元诠释19-20
- 2.2.2 生态补偿法律实质20-21
- 2.2.3 本文对生态补偿涵义的界定21
- 2.3 生态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21-24
- 2.3.1 生态补偿的建立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要求21-22
- 2.3.2 生态补偿体现法的公平和正义22-23
- 2.3.3 生态补偿协调了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之间的冲突23-24
- 第3章 生态文明时代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24-37
- 3.1 生态文明理论概述24-26
- 3.1.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24-25
- 3.1.2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25
- 3.1.3 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25-26
- 3.2 生态文明与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内在契合26-27
- 3.2.1 生态文明观是完善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指导思想27
- 3.2.2 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完善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27
- 3.3 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7-37
- 3.3.1 西北生态环境的现状堪忧——以三江源地区为例28-35
- 3.3.2 西北生态的恶化已影响到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35-36
- 3.3.3 较快修复西北生态,缓解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36
- 3.3.4 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是为了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36-37
- 第4章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缺失分析37-42
- 4.1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缺失37-39
- 4.1.1 西北地区补偿标准偏低,生态修复成本高37-38
- 4.1.2 西北生态补偿方式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公民财产权和发展权受损38
- 4.1.3 西北地方性法规对生态补偿规定的相对模糊38
- 4.1.4 西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较少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38-39
- 4.2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缺失的原因——经济学视角39-42
- 4.2.1 未充分考虑外部性问题39-40
- 4.2.2 未充分考虑生态资源使用的有偿性40
- 4.2.3 未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40-41
- 4.2.4 未充分考虑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付出41-42
- 第5章 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目标及思路42-47
- 5.1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目标42-43
- 5.1.1 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相协调和可持续42
- 5.1.2 形成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和有节制的需求42-43
- 5.1.3 实现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43
- 5.1.4 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作用43
- 5.2 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想43-47
- 5.2.1 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44
- 5.2.2 完善立法,确立受益者补偿原则44
- 5.2.3 拓宽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融资渠道44-45
- 5.2.4 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确保有法可依45
- 5.2.5 明确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重点区域和领域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索须河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的通知[J];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07期
2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3 吴学灿;洪尚群;吴晓青;;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4 孙继华;张杰;;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2期
5 杨光梅;;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于生态补偿研究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9年26期
6 杨海平;王志鹏;刘春雷;马磊;;影响我国煤炭定价的因素剖析及金融相关问题研究:内蒙古例证[J];华北金融;2009年S1期
7 杨云仙;龚双双;;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老区建设;2010年18期
8 萨础日娜;;我国生态补偿机制问题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0年03期
9 王金龙,马为民;关于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的研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10 陈兆开;;淮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问题探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唐正彬;刘艳琳;;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的立法思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3 侯思琰;王伟;刘德文;;水库上下游与水质有关的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赵雪雁;董霞;;最小数据方法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蒋莉莉;;贵阳市“两湖一库”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对策分析[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7 杨磊;;外部性视角下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马存利;;区域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利顶;傅伯杰;;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沈根祥;黄丽华;钱晓雍;潘丹丹;施圣高;M.L.Gullino;;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生态补偿标准探讨——以崇明岛东滩绿色农业示范项目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来洁;生态补偿 代价几何[N];经济日报;2004年
2 彭兴庭;寻求生态补偿的“草根之路”[N];中国社会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坤;生态补偿需要什么[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郑道福 金洁 徐建海 詹卫军 高晓洁;乐清对禁止准入区实施生态补偿[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阿呆;愿生态补偿从道义走向法治[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陈祖洪 孙秀英;尽快为生态补偿立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7 赵志疆;生态补偿是绿色经济的有力保障[N];贵阳日报;2009年
8 记者 赵慧 韩馨仪;河南开出今年首张生态补偿罚单[N];中国财经报;2009年
9 土木;山西各地踊跃探索生态补偿新路[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邵倩;今年全面推行生态补偿[N];中国环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魏晓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赵云峰;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意愿及其支付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冯思静;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玉卿;基于生态补偿的自然和人文过程耦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潘仁飞;煤矿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生态补偿费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水电开发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谭延巍;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尤立杰;基于生态补偿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代价评估[D];新疆大学;2010年
4 陈旭;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中央政府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霞;丹江口水库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标准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汤明;鄱阳湖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韩磊;太湖围网拆迁生态补偿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鹏;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10 许斌;人为季节性河流水量恢复的生态补偿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