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3:00

  本文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影响评价 听证制度 公众参与 正当程序


【摘要】: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被严重忽略。然而,由于环境行为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广泛的利益冲突、代际公平及需决策于未知之中等种种特色,透过事后的诉讼救济,已经无法达到环境保护之目的,而透过事前防范,才能有效的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本文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作研究,首先,就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出发,简要分析我国目前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分别为:合法、公开、平等性、广泛性和实效性原则,对各个原则的具体体现以及理论基础等作简要探讨。其次,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环评听证中的公众参与,公众作为参与环评听证程序的主体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其参与,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公众由于受自身等条件等的限制,其所应发挥的功能必然会大大削弱,故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程序中给予公众参与的机会,是否能够使公众真正达到参与的目的及公众参与能达到何种效果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再次,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的正当程序作分析,针对听证程序的各个环节,将听证程序分为两个部分:启动程序和正式程序,并对信息公开、代表遴选、公众代表及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意见等主要环节进行叙述,分析该环节对听证程序的顺利进行的作用及影响。最后,本文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程序无法达到事前沟通、化解纠纷的目的之原因作分析,提出完善现阶段听证制度不足的见解和建议,并在本文最后列举了两个有关环评听证的实例,分别为宁波PX项目环评听证和高铁项目环评听证,在分析两个实例基础上,指出目前许多化工产业选址和一些高科技交通工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存在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些听证上的不足,导致公众意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信誉受到损失。依据以上现状,提出相关问题点之外,尝试在符合我国法理依据和实务的基础上,寻找妥帖的解决方法,使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程序发挥其本应具有的功效。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听证制度 公众参与 正当程序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11-18
  • 1.1 听证程序合法原则11-12
  • 1.1.1 法治意义的体现11
  • 1.1.2 行政法治原则11-12
  • 1.1.3 合法原则12
  • 1.2 听证会的公开原则12-14
  • 1.2.1 行政公开原则13
  • 1.2.2 行政公开原则与公众参与13
  • 1.2.3 听证会的公开13-14
  • 1.3 听证会参加者的平等性和广泛性原则14-16
  • 1.3.1 平等性原则14-15
  • 1.3.2 广泛性原则15-16
  • 1.4 听证会的实效性原则16-18
  • 1.4.1 行政效能的提升16
  • 1.4.2 听证实效性的体现16-18
  • 2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中的公众参与18-25
  • 2.1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18-21
  • 2.1.1 决策的正当性18
  • 2.1.2 民主法治理念的贯彻18-19
  • 2.1.3 开发活动效率的提升19
  • 2.1.4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因由19-21
  • 2.2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式21-22
  • 2.2.1 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21-22
  • 2.2.2 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22
  • 2.3 公众参与的功能及限制22-25
  • 2.3.1 公众参与的功能22-23
  • 2.3.2 公众参与的功能限制23-25
  • 3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的正当程序25-33
  • 3.1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的启动程序25-31
  • 3.1.1 信息公开25-26
  • 3.1.2 听证会组织者的确定26-27
  • 3.1.3 听证会公告27-29
  • 3.1.4 听证会公众代表的遴选29-31
  • 3.2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的正式程序31-33
  • 3.2.1 公众代表、政府审批和监管部门的意见31-32
  • 3.2.2 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代表的回应32
  • 3.2.3 听证会公众代表最终意见的陈述32
  • 3.2.4 听证会笔录的制作与法律效力32-33
  • 4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的检讨33-44
  • 4.1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的缺失33-36
  • 4.1.1 参与主体的选定问题33-34
  • 4.1.2 公众参与规定不够完善34
  • 4.1.3 信息公开的范围及期限未尽妥善34-35
  • 4.1.4 听证形式的不足35-36
  • 4.2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的完善36-40
  • 4.2.1 公众参与规则的进一步细化36-37
  • 4.2.2 信息公开的加强37-39
  • 4.2.3 听证形式的确认39-40
  • 4.3 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的个案分析40-44
  • 4.3.1 案例背景40-41
  • 4.3.2 案例分析41-44
  • 5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布;罗润麒;;东京都环境影响评价条例[J];环球法律评论;1982年04期

2 宋殿棠;;论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J];法学评论;1984年02期

3 汪丽;;联合国跨国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公约[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4 李德杰 ,车俊山;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松、乱、假现象必须纠正──对宁津县宁苏化工有限公司不搞环评被关停的思考[J];山东环境;2002年01期

5 彭东昱;;环境影响评价: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J];中国人大;2002年22期

6 高焰,孔庆珍,李大秋;从《环境影响评价法》看我国当前环境评价制度的进步与不足[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3期

7 梁亚荣;陈利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权的保障——兼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王丽丽;;浅谈构建人文指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11期

9 王磊;亓玉军;王冬令;;影视、摄制等文化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分析[J];理论学习;2006年11期

10 罗蕾;吴晓明;;解读三种环境影响评价[J];理论前沿;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欧阳晓光;赵东波;韩奇;孙汉坤;贾小梅;赵志杰;赵芳;钱永涛;刘书娟;;关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深港边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郭爱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可究刑责[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广君;孙迎春;刘丽敏;刘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胡小华;;世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启示[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李丛欢;孙义利;张启众;;环境影响评价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10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甘肃省金昌市环境保护局 梁胜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减少西部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张强;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荣获“青年文明号”[N];蚌埠日报;2008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大事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健康应列入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红光;将健康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N];人民日报;2013年

9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第二次公示)[N];安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丽平;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应当细化[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黄正;我国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满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X;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陈杰;中国香港与内地环境影响评价施行状况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环境影响评价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任彩银;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兴隆环境影响评价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亮;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张琳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何其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22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22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