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0:39
本文关键词:国际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监管 系统性风险 监管套利 金融创新
【摘要】: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将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区别于传统银行,它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它不具备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因此,它类似于传统银行的一个“影子银行”体系而存在。影子银行的特点主要有高杠杆率、批发业务模式、信息不透明以及受到较少监管,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影子银行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产生大量的监管套利行为。本文作者主要从法律监管的角度,对危机后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从横向角度进行了阐述。 本文第一部分明确了影子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降低系统性风险、减少监管套利的发生以及实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协调。影子银行本身属于金融高度创新的产物,但由于对其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出现大量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因此,影子银行监管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二部分笔者对影子银行监管对象作了分析。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其中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具有权威性、借鉴性。其次,笔者对影子银行的体系结构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这正是造成影子银行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以及监管套利的原因。最后,笔者具体阐述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主要是从外延的角度入手,对其监管立法规制的对象进行归纳。 第三部分笔者主要讲述了影子银行的监管体制,选取美国、英国、欧盟以及中国作为代表,对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及权力分配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这些模式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不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 第四部分笔者对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将美国、英国、欧盟、FSB以及中国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大批法案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是对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类。比如美国,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的法案有四个:2008年3月《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2009年3月《金融监管改革框架》;2009年6月《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2010年7月《多德一弗兰克法案》。以上法案中都重点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进行规定,影子银行不再处于灰暗地带,如今美国金融监管的范围已经涵括了所有金融体及活动。英国与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文件主要有2008年3月《特纳报告》以及2009年12月发布的《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改革方案》。欧盟涉及到影子银行监管的有《资本需求指令》的三次修订本、2010年《另类投资基金经理人指令》;另外还有欧盟委员会颁布的《影子银行绿皮书》。中国主要有两个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我国还未颁布正式的法规,但这两个通知代表了我国未来影子银行监管的趋势与方向。此外就是牵涉到FSB(金融稳定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报告,2011年4月的《影子银行体系:范围问题》、2011年9月《影子银行:进展即下一步举措》、2011年10月《影子银行:加强监管与规制》,FSB的观点也是未来国际影子银行监管的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在影子银行监管上虽然只有两个通知,并且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还未对外公布,但这代表我国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趋势;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FSB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我国也可以结合国情适当借鉴。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 系统性风险 监管套利 金融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8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 影子银行监管的目标13-17
- (一) 降低系统性风险13-14
- (二) 减少监管套利的发生14-15
- (三) 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15-17
- 二、 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17-27
-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与影子银行体系结构17-22
- (二) 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22-27
- 三、 影子银行的监管体制27-34
- (一) 美国模式27-29
- (二) 英国模式29-31
- (三) 欧盟模式31
- (四) 中国模式31-34
- 四、 影子银行监管内容34-49
- (一)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内容34-36
- (二) 英国影子银行监管内容36-38
- (三) 欧盟影子银行监管内容38-39
- (四)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内容39-42
- (五) FSB 影子银行监管内容及其影响42-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4
- 个人简介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彬;;境外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13年02期
2 齐萌;;后危机时代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变革[J];财经科学;2013年04期
3 秦岭;;“影子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与监管——以美国为例的探讨[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0年01期
4 刘荣;崔琳琳;;金融稳定视角下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框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S1期
5 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6 蔺捷;;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监管法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国际金融;2010年05期
7 袁达松;;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J];法学研究;2012年02期
8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09期
9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年04期
10 邵宇;;影子银行:国际图景及中国形态(上)[J];金融发展评论;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105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105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