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电子银行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7 19:21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取得蓬勃发展。在信息网络与人们工作和生活不断粘合的趋势下,电子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并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电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步积聚。电子货币的虚拟化特征以及电子银行自身固有的技术特征给传统银行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带来了技术性壁垒和功能性缺失,因此对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与预警成为银行实现全面安全运营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电子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为主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模糊评价法、灰色模型、遗传算法等成熟理论和方法,对影响电子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一套相对优化和完善的电子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为电子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及其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既往研究对电子银行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大多源于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针对性和精确性不足。本文充分结合电子平台技术性特征,同时根据笔者多年从业经验和同业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设计了电子银行风险评估...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电子银行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


图4-1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熵值法,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个可能的评价等级。例如,我们可以规定,对每个指标的评价可以用“优、良、??、差、劣”五个等级中的一个等级来表示,并对这五个等级分别赋值90、80、??、60、50。据此,量化后的评语集就可以表示为??7?=?{^厂4,5}?=?{优,良,中,差,劣}={90,80,70,60,50}??在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时,就可以针对评价的m个等级给出可能的概率,组成??价向量/?=?{/,,/2,.",/7},这里,_/_?=?1,2,"-,?7,且有/1+/2+."?+?/7_=1。??(2)应用AHP分层计算的思想求解综合评价结果??传统的AHP-熵值法可以获得逐层指标经熵值调整后的权重向量,并构成指??的权重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组中各个风险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组成评价??阵,将其与该组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向量相乘,就可以获得该组指标所属的上层??标的评价向量,自下而上地利用AHP分层计算的思路,就可以获得整个风险??标体系(即第一层)的综合评价向量。这一计算过程可以结合指标体系示例图??括为如下几个步骤:??

示意图,评价范围,示意图,模糊界定


R表示右,我们便得到了各等级的隶属度。??然后,为了避免范围界定过于绝对的问题,我们在划分范围的基础之上,通??过增加安全裕度来为评价范围规定模糊界定线,如图4-5所示,其中斜线为每个??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方法探讨[J]. 徐杰.  中国金融电脑. 2012(11)
[2]新加坡电子商务法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郑远民,李俊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5)
[3]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J]. 邓玉,覃鹏,柯丽.  金融电子化. 2012(07)
[4]电子银行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讨[J]. 王爱民.  金融经济. 2012(10)
[5]网上银行的安全认证问题研究[J]. 王勉.  现代管理科学. 2012(04)
[6]电子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应引起重视[J]. 何虹.  中国信用卡. 2012(03)
[7]谨防银行客户信息泄露[J]. 纪瑞朴.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2(02)
[8]我国电子银行风险评价[J]. 华营营.  北方经贸. 2012(01)
[9]中国商业银行开设网络银行的决策行为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J]. 周泽辉,赵娜.  中国物价. 2011(02)
[10]改进AHP-灰色关联分析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J]. 张勤,华佩,张晋.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0(03)

博士论文
[1]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 唐蕾.武汉大学 2013
[2]基于模糊评价的网络银行顾客信任度量方法研究[D]. 王小燕.暨南大学 2011
[3]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 余素梅.武汉大学 2005
[4]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 苏为华.厦门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中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D]. 安旸.吉林大学 2013
[2]我国电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赵婷婷.宁夏大学 2013
[3]美欧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研究[D]. 陈星.吉林大学 2012
[4]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探析[D]. 凌楼凤.南京大学 2011
[5]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蔡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6]交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郭斯.西南财经大学 2010
[7]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研究[D]. 杨佳.湘潭大学 2010
[8]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研究[D]. 张丽艳.北京化工大学 2010
[9]我国网络银行风险防范策略探析[D]. 康金伟.河北大学 2010
[10]建设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朱凤萍.西安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87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087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1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