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现实模式及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2-01-13 14:5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产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以前的小农经营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变,这也要求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朝家庭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和企业经营型的新类型转变,这种转变趋势使得农村地区对生产资金的需求相当旺盛,尤其是缺乏合格抵押品的家庭经营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填补农业生产资金的缺口,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户需要进行融资。融资分为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由于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致农户的内源性融资水平较低,所以发展外源性融资就成为平衡农村金融供需的必要手段。然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家庭经营型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品的现实使其对农户进行资金融通的意愿不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坚持中央政府“明确承所有权,落实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农地“三权分置”原则,贯彻落实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就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困之法。本文以产权理论、理性小农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农户信贷约束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等家庭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和具有融资需求的小农户视角,做了如下分析:(1)分析梳理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地抵押模式,包括德国模式...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
2.2 理性小农理论
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农户信贷约束理论
第3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模式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抵押主要模式
3.1.1 德国模式
3.1.2 美国模式
3.1.3 日本模式
3.1.4 中国台湾模式
3.2 国内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模式
3.2.1 土地信托模式
3.2.2 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
3.2.3 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模式
3.2.4 农地经营权直接抵押模式
第4章 中外农地抵押贷款模式比较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抵押融资模式特征
4.1.1 具有明确的农地抵押贷款机构
4.1.2 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1.3 具有规范的贷款流程
4.1.4 具有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支持
4.2 国内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特征
4.2.1 参与土地抵押贷款的金融主体单一
4.2.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4.2.3 贷款申请程序比较
4.2.4 法律法规比较
4.3 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大陆农地抵押融资模式比较
4.3.1 土地制度的差异
4.3.2 金融规则的差异
4.3.3 融资主体的差异
4.4 我国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比较
4.4.1 各模式的优势
4.4.2 各模式的局限
第5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的必要性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主要特征
5.2.3 农户生产经营条件
5.2.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情况
5.3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5.3.1 模型选择
5.3.2 变量说明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第6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优化路径
6.1 微观操作方面
6.1.1 组建或指定专业机构,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
6.1.2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间机构
6.1.3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
6.2 宏观制度方面
6.2.1 完善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体系
6.2.2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6.2.3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农户“恋土情节”
6.2.4 建立科学农地估值标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6.2.5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政策
6.3 优化路径安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贷供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关键因素——基于福建省试点情况的考察[J]. 林建伟,刘伟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0)
[2]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J]. 孙杰光. 税务与经济. 2014(05)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J]. 高欣,张启文,胡畔. 当代经济. 2014(12)
[4]银行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探析[J]. 俞建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7)
[5]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 罗剑朝,杨婷怡.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6)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J]. 赵帅,董继刚.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6)
[7]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J]. 王迅. 中国金融. 2014(09)
[8]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经验与启示:昌图县案例[J]. 于丽红,陈晋丽. 农村经济. 2014(04)
[9]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形成与控制[J]. 兰德平,刘洪银. 征信. 2014(04)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泰安市六个县、区的调查数据[J]. 赵帅,丁鲁娜. 新疆农垦经济. 2014(04)
本文编号:3586641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
2.2 理性小农理论
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农户信贷约束理论
第3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模式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抵押主要模式
3.1.1 德国模式
3.1.2 美国模式
3.1.3 日本模式
3.1.4 中国台湾模式
3.2 国内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模式
3.2.1 土地信托模式
3.2.2 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
3.2.3 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模式
3.2.4 农地经营权直接抵押模式
第4章 中外农地抵押贷款模式比较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抵押融资模式特征
4.1.1 具有明确的农地抵押贷款机构
4.1.2 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1.3 具有规范的贷款流程
4.1.4 具有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支持
4.2 国内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特征
4.2.1 参与土地抵押贷款的金融主体单一
4.2.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4.2.3 贷款申请程序比较
4.2.4 法律法规比较
4.3 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大陆农地抵押融资模式比较
4.3.1 土地制度的差异
4.3.2 金融规则的差异
4.3.3 融资主体的差异
4.4 我国大陆地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比较
4.4.1 各模式的优势
4.4.2 各模式的局限
第5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的必要性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主要特征
5.2.3 农户生产经营条件
5.2.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情况
5.3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5.3.1 模型选择
5.3.2 变量说明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第6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优化路径
6.1 微观操作方面
6.1.1 组建或指定专业机构,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
6.1.2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间机构
6.1.3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
6.2 宏观制度方面
6.2.1 完善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体系
6.2.2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6.2.3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农户“恋土情节”
6.2.4 建立科学农地估值标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6.2.5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政策
6.3 优化路径安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贷供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关键因素——基于福建省试点情况的考察[J]. 林建伟,刘伟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0)
[2]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J]. 孙杰光. 税务与经济. 2014(05)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J]. 高欣,张启文,胡畔. 当代经济. 2014(12)
[4]银行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探析[J]. 俞建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7)
[5]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 罗剑朝,杨婷怡.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6)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J]. 赵帅,董继刚. 农村金融研究. 2014(06)
[7]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J]. 王迅. 中国金融. 2014(09)
[8]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经验与启示:昌图县案例[J]. 于丽红,陈晋丽. 农村经济. 2014(04)
[9]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形成与控制[J]. 兰德平,刘洪银. 征信. 2014(04)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泰安市六个县、区的调查数据[J]. 赵帅,丁鲁娜. 新疆农垦经济. 2014(04)
本文编号:3586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58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