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对比研究 ——以何享健家族信托和刘肇怀家族信托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5 06:2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净值人士的数量不断攀升,随之而来产生的便是财产的传承问题。家族信托以其绝对优势而深受广大高净值人士的青睐,但由于我国信托业起步晚、发展必备条件不完善等原因,境内家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家族信托的委托人属于典型的风险厌恶者,而风险将反作用于市场对信托模式的选择,本文利用改进后的KMV模型对境内家族信托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存在差异的市场因素,进而提出问题:既然境内高净值人士大多偏好选择离岸家族信托,那么境内外家族信托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分别是什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对境内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家族信托设立时的重要节点,通过对何享健和刘肇怀两个典型的境内外家族信托案例的对比分析来阐述境内外家族信托在模式上的差异表现及法律成因,总结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特点,并基于MBO对案例信托架构进行优化设计。始于对比,终于境内,本文所致力于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境内家族信托的优化改进,为此本文设计出了本土化的家族信托设立流程,完成了功能优化的境内家族信托模式设计,最后提出了针对信托法规、信托架构、信托资产、信托模式和信托人员...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基本框架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对比研究——以何享健家族信托和刘肇怀家族信托为例9第二章家族信托概述第一节家族信托定义一、信托的概念信托发源于罗马,是基于信任而产生的金融关系,信托的基本组成有: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和信托资产。委托人出于信任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受托人手中,而受托人将根据委托人的要求进行资产管理活动,包括为受益人提供信托收益。信托本身是一个法律实体,受托人和受益人分别持有该实体的一部分。但是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共有并不同于常规的情况,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所有始终都只是被托付,取得的是名义所有权,而受益人只拥有信托资产的收益权而不对信托资产直接持有。信托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托资产的科学管理,并由受托人遵从委托人的意愿完成收益分配。信托的运行期限不限于委托人的生命周期,可以一直延续到家族后代,保持资产的不间断运作和收益的持续分配,让资产的运作能遵照委托人的意志长远地运行下去。如图2-1所示的即为信托的基本架构。图2-1信托基本框架二、家族信托的概念家族信托从属于信托公司的一众信托业务,同样属于财务管理手段,信托机构或其他受托人将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个人或家族的财产进行科学管理,致力于为委托人实现其财务规划和管理目标。如图2-2所示的是家族信托的基本框架,但家族信托的实际架构往往会因委托人的意愿而更为复杂多样。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对比研究——以何享健家族信托和刘肇怀家族信托为例10图2-2家族信托基本框架总的来说,家族信托就是以家族资产传承管理为目的,业务内容除了有组合投资、资产转移管理等金融型理财服务以外,还包括对家族治理、离婚财产分割、养老服务、慈善公益等事务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计划。第二节家族信托分类家族信托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其信托期限、信托功能、信托权益等来进行分类。可撤销信托:家族信托随时可以被解除,委托人为家族信托资产的实际所有者。不可撤销信托:委托人无权对家族信托进行撤销解除,受托人为家族信托资产的实际所有者,此类信托可以为委托人实现税务筹划和债务隔离。固定信托:信托资产分配方式事先在合约中规定好,后期不可随意更改。全权信托:家族信托内的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都由信托受托人决定。永久信托:这类信托期限为永续,信托也因此会可能免缴转让税。其余主要分类情况如图2-3所示,而本篇论文主所要讨论的即为对中国境内而言在岸信托与离岸信托的模式差异。图2-3家族信托分类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信托公司国际业务拓展策略研究[J]. 孙志强. 现代管理科学. 2018(10)
[2]慈善信托监察人:法制发展、法律定位与规范重构[J]. 闫海. 学术探索. 2018(05)
[3]我国慈善信托监管机制的反思与优化[J]. 刘佳. 当代经济管理. 2018(01)
[4]以“多元共治”模式加强对慈善信托监管机制的研究[J]. 卢素丽. 征信. 2017(11)
[5]私人银行业务的“精耕细作”——基于家族信托业务发展的视角[J]. 周兵,张骁. 现代管理科学. 2017(06)
[6]对构建金融信托业风险缓冲机制的探讨[J]. 张一博. 中国商论. 2017(03)
[7]我国家族信托的探索与实践[J]. 薛贝妮,刘沛佩. 现代管理科学. 2016(08)
[8]中国家族信托机构运营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 吴晓然,杨璨. 新经济. 2016(13)
[9]财产保护类家族信托模式及其产品设计[J]. 张传良,鲍新中.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03)
[10]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与发展[J]. 于霄.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4(01)
博士论文
[1]信托财产独立性与交易安全之平衡机制研究[D]. 胡旭鹏.华东政法大学 2014
[2]英美慈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 王金东.大连海事大学 2012
[3]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 解锟.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家族信托在中国民营企业股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恒.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探析[D]. 倪玉鹃.中央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6101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基本框架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对比研究——以何享健家族信托和刘肇怀家族信托为例9第二章家族信托概述第一节家族信托定义一、信托的概念信托发源于罗马,是基于信任而产生的金融关系,信托的基本组成有: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和信托资产。委托人出于信任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受托人手中,而受托人将根据委托人的要求进行资产管理活动,包括为受益人提供信托收益。信托本身是一个法律实体,受托人和受益人分别持有该实体的一部分。但是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共有并不同于常规的情况,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所有始终都只是被托付,取得的是名义所有权,而受益人只拥有信托资产的收益权而不对信托资产直接持有。信托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托资产的科学管理,并由受托人遵从委托人的意愿完成收益分配。信托的运行期限不限于委托人的生命周期,可以一直延续到家族后代,保持资产的不间断运作和收益的持续分配,让资产的运作能遵照委托人的意志长远地运行下去。如图2-1所示的即为信托的基本架构。图2-1信托基本框架二、家族信托的概念家族信托从属于信托公司的一众信托业务,同样属于财务管理手段,信托机构或其他受托人将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个人或家族的财产进行科学管理,致力于为委托人实现其财务规划和管理目标。如图2-2所示的是家族信托的基本框架,但家族信托的实际架构往往会因委托人的意愿而更为复杂多样。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境内外家族信托模式对比研究——以何享健家族信托和刘肇怀家族信托为例10图2-2家族信托基本框架总的来说,家族信托就是以家族资产传承管理为目的,业务内容除了有组合投资、资产转移管理等金融型理财服务以外,还包括对家族治理、离婚财产分割、养老服务、慈善公益等事务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计划。第二节家族信托分类家族信托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其信托期限、信托功能、信托权益等来进行分类。可撤销信托:家族信托随时可以被解除,委托人为家族信托资产的实际所有者。不可撤销信托:委托人无权对家族信托进行撤销解除,受托人为家族信托资产的实际所有者,此类信托可以为委托人实现税务筹划和债务隔离。固定信托:信托资产分配方式事先在合约中规定好,后期不可随意更改。全权信托:家族信托内的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都由信托受托人决定。永久信托:这类信托期限为永续,信托也因此会可能免缴转让税。其余主要分类情况如图2-3所示,而本篇论文主所要讨论的即为对中国境内而言在岸信托与离岸信托的模式差异。图2-3家族信托分类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信托公司国际业务拓展策略研究[J]. 孙志强. 现代管理科学. 2018(10)
[2]慈善信托监察人:法制发展、法律定位与规范重构[J]. 闫海. 学术探索. 2018(05)
[3]我国慈善信托监管机制的反思与优化[J]. 刘佳. 当代经济管理. 2018(01)
[4]以“多元共治”模式加强对慈善信托监管机制的研究[J]. 卢素丽. 征信. 2017(11)
[5]私人银行业务的“精耕细作”——基于家族信托业务发展的视角[J]. 周兵,张骁. 现代管理科学. 2017(06)
[6]对构建金融信托业风险缓冲机制的探讨[J]. 张一博. 中国商论. 2017(03)
[7]我国家族信托的探索与实践[J]. 薛贝妮,刘沛佩. 现代管理科学. 2016(08)
[8]中国家族信托机构运营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 吴晓然,杨璨. 新经济. 2016(13)
[9]财产保护类家族信托模式及其产品设计[J]. 张传良,鲍新中.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03)
[10]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与发展[J]. 于霄.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4(01)
博士论文
[1]信托财产独立性与交易安全之平衡机制研究[D]. 胡旭鹏.华东政法大学 2014
[2]英美慈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 王金东.大连海事大学 2012
[3]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 解锟.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家族信托在中国民营企业股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恒.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探析[D]. 倪玉鹃.中央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6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626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