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论隐忧之克服
本文选题:集资诈骗罪 + 非法占有目的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现行司法以推论方法认定集资诈骗罪之"非法占有"目的,这存在难以"排除合理怀疑"之隐忧。推论标准重一般而轻特殊(指商事特性)、推论过程重指控而轻辩护是隐忧生成的基本原因,然而现有研究并未触及根本问题。克服现实隐忧的办法是更新推论的思维与技术:观念上贯彻商事思维,关照商事特性;技术上重视反证,坚持正推与反证有机结合,切实解决辩护意见"采纳难"顽症。而对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存疑的案件,按照刑法的谦抑精神分别案情处理,而不是勉强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Abstract]:It is difficult to remove reasonable doubt for th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of the crime of fraud of raising funds by inferential method in current judicature. The standard of inference is common but not special (referring to commer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hidden worries is that inference is heavy on charges rather than on defense.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not touched upon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The way to overcome the hidden worry of reality is to renew the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of inference: to carry out the commercial thinking in concept, to take care of the commercial characteristic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negative proof technically, to insist o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pushing and negative proof, and to solve the stubborn problem of "adopting difficult" in the defense opinion. For the ca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the case is dealt with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modesty spirit of the criminal law, but not as the crime of fund-raising frau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法集资刑法应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BFX063) 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JBK1307045)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早兴;;美国刑事诉讼中的“排除合理怀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赵万一;;商法的独立性与商事审判的独立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刘宪权;;刑法严惩非法集资行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年04期
4 韩旭;;律师辩护意见为何难以被采纳——以法院裁判为视角[J];法治研究;2008年04期
5 高铭暄;孙道萃;;论诈骗犯罪主观目的的认定[J];法治研究;2012年02期
6 李明;;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规则[J];法学杂志;2013年10期
7 古加锦;;如何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法律适用;2013年11期
8 杨宇冠;郭旭;;“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在中国适用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9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10 蒋大兴;;商事关系法律调整之研究——类型化路径与法体系分工[J];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君;论我国环境刑法中严格责任的适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丁华东;;档案属性、理论建构与学科形象[J];北京档案;2008年12期
3 储槐植,杨书文;英国刑法中的“轻率”[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4 竹怀军;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5 戚仁广;英美刑法的谋杀罪与我国故意杀人罪辨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赵家鑫;;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责任范围的标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马捷莎;论“实践—技术”观念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章晓光;周莉花;吴伟根;;科技期刊对森林生态学研究热点的响应特征[J];编辑学报;2008年02期
9 陈雄飞;英美法系教唆犯罪主、客观要件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应宗;决策本质简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杨学功;;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保生;;法理学与法律逻辑学视野下的法律推理[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马建兵;任尔昕;;商法学研究动态与综述(2005.04—2006.07)[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5 张彦;;论商事关系之界定[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6 卞峗;朱雷磊;;HTML5在公共气象服务上的应用[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C];2013年
7 顾荣新;;消逝的权力——对英国上议院刑事上诉管辖权的回顾与思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张丽;;论行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9 楼伯坤;;论犯罪行为学的研究体系——以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衔接为目标[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10 孟庆华;;污染环境罪主观构成要件问题探讨[A];第四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晓霏;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成杰;论刑法中的敲诈勒索行为[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7 张继福;论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D];湘潭大学;2009年
8 梅卉;论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员[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鹿楠;动产抵押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高颖;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慧;;金融危机与我国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黎邦勇;;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国强;;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价值关系分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樊涛;;我国商事诉讼制度的解析与重构[J];当代法学;2008年06期
5 高憬宏;审理金融犯罪案件的若干问题——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综述[J];法律适用;2000年11期
6 樊崇义;李静;;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证据科学;2008年03期
7 纪格非;;经验法则适用之正当性研究[J];证据科学;2012年01期
8 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法商研究;2005年05期
9 王福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论[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陈立;;略论我国刑法的目的犯[J];法学杂志;198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万一;[N];法制日报;2010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勇;秦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论析[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陈增宝;浅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吴学斌,俞娟;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4 吴贵森;;非法占有目的法律地位探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6期
5 吴贵森;;非法占有目的推定解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张红昌;;财产罪中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质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梅象华;;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徐光华;;“非法占有”应当成为刑法保护的对象[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颜小冬;刘忠贻;赵航;;论非法占有目的包括对实物价值的利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洋;;论诈骗类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云勇;论非法占有目的及其证明[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丽梅;论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D];山东大学;2010年
3 雷秀华;非法占有目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钟鸣;论我国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凯;刑法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戴军;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及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方彬;我国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付安平;论我国刑法的非法占有目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余云晖;论经济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王雯汀;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8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5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