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欠债偿命”的逻辑悖论与刑法危机

发布时间:2019-06-22 16:04
【摘要】:"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古老格言早已划定了中国死刑适用范围,然而刑法"重刑主义"的毒瘤使集资诈骗罪依然保留了死刑规定,如此泛滥的死刑规定导致难以克服的立法与司法的双重逻辑悖论。刑法作为社会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用之不当会造成新的恶害。因此,对集资诈骗罪过多适用死刑判决将不可避免地使刑法产生空前危机,尤其是突破了主客观相统一的量刑规则,荡涤了刑法谦抑性,使刑法沦为国家强制推行其意志的暴力工具。虽然现阶段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尚未成熟,但是通过对行为人剥夺人身自由和既得利益等措施足以有效地遏制非法集资案件的发生,因而并不妨碍废除集资诈骗罪的死刑规定。
[Abstract]:The ancient adage of "paying one's life and paying off money" has long define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China. However, the cancer of "felony" in the criminal law still retains the death penalty for the crime of fund-raising fraud. Such widespread death penalty provisions lead to the insurmountable dual logical paradox of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As a way of existence of society itself, criminal law will cause new evil if it is used improperly. Therefore,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to the crime of fund-raising fraud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in criminal law, especi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unifi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entencing rules, cleaning up the modesty of criminal law, and making criminal law become a violent tool for the state to enforce its will. Although the conditions for abolishing the death penalty in an all-round way are not yet ripe at this stage, the measures such as depriving the perpetrator of personal liberty and vested interests are sufficient to effectively curb the occurrence of illegal fund-raising cases, so it does not prevent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for the crime of fund-raising fraud.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赔偿在死刑执行类别选择中影响量子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13BFX073) 司法部课题项目“民间融资刑法规制的效果评估及立法建议”(12SFB2023) 西南政法大学重点课题项目“刑民交叉案件法律规制路径之反思与重构——以民间借贷为例”(2013XZYJS002)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宪权;;刑法严惩非法集资行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年04期

2 刘远;;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许一泰;;韩国死刑制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刑法论丛;2008年01期

4 黄太云;;《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一)[J];人民检察;2011年06期

5 随庆军;;财产型犯罪死刑存废的理性思考——兼论刑法的实体合理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6 蔡道通;;死刑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正当性质疑[J];法学论坛;2013年06期

7 姚万勤;;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回归——以吴英案为例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章惠萍;;对我国经济犯罪死刑废除的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7年03期

9 骆军;;“欠债偿命”的逻辑悖论与道德困境——从曾成杰、吴英等案谈集资诈骗罪死刑的废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新生;金石;;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高继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几个关系[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宋磊;我国死刑执行制度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卢苇;我国死缓适用标准的实证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伟华;;财产罪的法益——修正的“所有权说”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孔慧;;金融危机与我国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黎邦勇;;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田文昌,颜九红;金融诈骗罪的两个误区及立法构想[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王汉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1997年3月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7年02期

6 杜雄柏;谢岸烨;;我国目前不宜废除经济犯罪死刑[J];文史博览;2006年04期

7 田文昌;颜九红;;简论中国刑罚制度改革[J];法学杂志;2006年01期

8 杨鸿雁;;和谐社会视野下对传统刑法观念历史局限的考量[J];法学杂志;2008年02期

9 邱兴隆;;死刑的效益之维[J];法学家;2003年02期

10 刘燕;;发现金融监管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J];法学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燕;;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如何理解集资诈骗行为的公开性、社会性特征[J];商品与质量;2012年S4期

2 陕报;;集资诈骗罪有哪些特征[J];农村新技术;2012年09期

3 朱伟;;集资诈骗罪客观方面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02期

4 刘贵涛,张成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比较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向朝阳;秦德良;;论集资诈骗罪的几个问题[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王立志;;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孙明;试论集资诈骗罪的认定[J];经济师;2005年05期

8 魏昌东,胥宁;刑法规范合理性视角中的集资诈骗罪[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赵冷暖;;如何证明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金融法苑;2005年06期

10 王越飞;;集资诈骗罪的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明华;;集资诈骗罪的死刑适用研究[A];赣台法学论坛文集——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1年)[C];2011年

2 王占洲;;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标准[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 王庆廷 徐艳;虚构公司诱骗股金该当何罪[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林晓 张智;田文昌:吴英不构成集资诈骗罪[N];华夏时报;2012年

3 谢向英;从吴英案看集资诈骗罪[N];上海法治报;2012年

4 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王景 刘梦英;集资诈骗罪客观方面研究[N];山西青年报;2014年

5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集资诈骗罪拟取消死刑的背后[N];北京商报;2014年

6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利用证券黑市骗取公众资金构成集资诈骗罪[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杨涛;废除集资诈骗罪死刑是法治进步[N];法制日报;2014年

8 闵建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辨析[N];江苏法制报;2007年

9 ;致命的集资[N];民营经济报;2012年

10 记者 李娟;吴英案终极命运亟待求解[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耀世;论集资诈骗罪[D];郑州大学;2002年

2 张青;集资诈骗罪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詹煜民;论集资诈骗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郭嘉华;集资诈骗罪的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邓君;从吴英案看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6 赵丹;论集资诈骗罪[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龚玉华;集资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姚海滨;论集资诈骗罪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茅仲华;集资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10 何玉山;论集资诈骗罪[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4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504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