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的定性

发布时间:2019-11-21 00:03
【摘要】: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实际上是由两个行为构成,前一行为是交通肇事行为,后一行为是找人顶包行为。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是指行为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找其他人顶替自己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该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行为的复杂性,二是行为的偶发性,三是侵犯客体的复合性,四是行为人之间存在利益或者亲属关系。以行为人是否离开现场为标准,可以将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分为“事后顶包型”与“当场顶包型”,以顶包人的身份为标准可以分为“同案人顶包型”与“第三人顶包型”。 目前对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的争议观点主要有:“交通肇事罪说”、“交通肇事罪与包庇罪并罚说”、“交通肇事罪与妨害作证罪并罚说”三种观点。“交通肇事罪说”认为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的行为符合事后不可罚理论,,应定交通肇事罪一罪,“交通肇事罪与包庇罪并罚说”的观点认为行为人与顶包人构成共同犯罪,行为人符合包庇罪的教唆犯,应定交通肇事罪和包庇罪,“交通肇事罪与妨害作证罪并罚说”则认为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妨害作证罪的构成要件,应定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证罪。上述各学说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但是这些理由和依据都不同程度存在某种缺陷。 为了能够准确的定性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首先就应该澄清相关的理论观点。例如,交通肇事后留在现场不救助伤者也能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嫌疑人本人不能构成包庇罪的主体;找人顶包的行为并不符合事后不可罚理论;妨害作证罪中的指使他人作伪证包括请求、唆使等行为方式,指使同案人作伪证并不构成本罪;交通肇事行为与找人顶包行为之间不存在吸收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交通肇事并找人顶包行为应依据各种情形分别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瑞华,陆敏;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2 何建华;;审理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案件应如何定性[J];法律适用;2006年Z1期

3 李希慧;;论教唆犯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4 张明楷;;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J];法学杂志;2006年02期

5 方田;;让人顶替行为的法律定性——以交通肇事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6 王泽群;;论我国刑法中的具体—抽象危险犯——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罚根据入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李军,李朝元,陈伟;浅谈“替罪”行为的定性及其法律适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龚鹏飞;;交通肇事后找人顶替与交通肇事逃逸[J];交通企业管理;2008年10期

9 张明楷;;论妨害作证罪[J];人民检察;2007年08期

10 池海江;钱安定;丁卫强;;交通肇事顶替行为的定性与处理[J];人民司法;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563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563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