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犯意和对象变化的犯罪认定

发布时间:2020-04-09 10:05
【摘要】:犯意和对象的变化,不仅使主观责任发生变化,也会引发行为性质和侵害法益发生变化,影响着犯罪的认定,包括罪名、犯罪停止形态和罪数等。犯意或对象变化时的犯罪认定和处断,关键的考量因素是法益性质(法益有无变化、是否专属法益),其次涉及罪过内容界定、行为性质评价与罪数认定处断等刑法思维方式,最后还要留意刑法的特别规定。"并行"评价和处断的刑法思维值得肯定。变化前后的两种犯意及其支配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行为,如果具备客观不法和主观责任,原则上应分别独立评价,成立两罪,实行并罚。例外的情况是,故意完全相同(不包括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关系的情形)、对象变化时,如果法益性质不变且为非专属法益,由于行为性质相同,在同一构成要件之内,罪名不变,因此,将对象变化前后的行为作概括的整体评价,仅认定为一罪,未尝不可(尤其是对象所属的主体也完全相同时)。过失向故意变化是指行为人过失地导致某种法益产生危险状态或者发生基本结果,有能力采取措施却拒不采取,乃至实施积极行为,导致了危险状态现实化或发生更严重结果的情形。有的情况下成立过失犯罪与不作为形式的故意犯罪,应实行并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明辉;唐煜枫;;论刑法中重复评价的本质及其禁止[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2 陶建平;吴波;;犯意转化情境下司法适用标准的界定[J];法学;2012年07期

3 刘忠;;主动的犯意转换之先前行为能否成立中止犯考辨[J];求索;2007年12期

4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5 徐留成;周维琦;;犯意转化与犯罪转化的区分[J];人民司法;2008年16期

6 刘宪权;;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J];中国法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华;赵继刚;;“交通肇事后报警不能认定为自首”论辨析——兼评浙江高院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见》[J];法学杂志;2011年01期

2 刘宪权;张巍;;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停止形态研究[J];法学杂志;2012年04期

3 蔡正华;;纯正数额犯刑事责任承担中的特殊问题研究——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刘天虹;;转化犯概念废除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陶建平;吴波;;犯意转化情境下司法适用标准的界定[J];法学;2012年07期

6 黄卉;陈瑾;;试论犯罪既遂的标准与类型[J];法制与社会;2013年15期

7 劳东燕;;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J];法学;2013年06期

8 洪星;王刚;;挪用公款罪的停止形态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陈建清;胡学相;;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J];法商研究;2013年06期

10 杨慧;;抢劫罪的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辨析——对李某抢劫案的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苏宏峰;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贾楠;刑法中的不可罚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谭兆强;法定犯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柳文彬;交通肇事罪司法适用及立法完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李振林;刑法中法律拟制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7 王春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8 赵能文;单位犯罪立法限缩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海峰;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罗兰;危险行为的犯罪化条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宓;关于转化犯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沈国娣;高危驾驶行为的刑法规范性评价[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岳玉婷;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继鸿;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婧捷;连环诈骗案件罪数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明举;交通肇事罪立法利弊分析——兼论“见危不救罪”的设立[D];吉林大学;2004年

9 胡雁云;转化犯基本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吴宇慧;转化犯问题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识开,许国鹏;试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本质区别[J];当代法学;2001年12期

2 孙国祥,魏昌东;试析聚众斗殴罪中的转化犯[J];法学;2002年11期

3 徐光华;;排除危险状态行为之认定[J];河北法学;2009年03期

4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5 刘为军,郭泽强;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刘建军;曲振涛;;犯罪既遂抑或犯罪中止——危险犯自动消除危险状态之行为定性[J];山东审判(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谢彤;论禁止行为重复评价与行为的“一星管二”——兼论想象竞合犯的本质[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陈勇;关于危险犯既遂后主动排除危险状态行为的思考[J];政法论丛;2002年05期

9 于阜民,夏弋舒;犯罪既遂概念:困惑与重构[J];中国法学;2005年02期

10 刘宪权;;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J];中国法学;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忠义;[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凯健;;论犯意个数的认定[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5期

2 黄朝君;共同犯罪中的犯意转化及责任探微[J];人民检察;1994年12期

3 许万彪;;以盗窃的虚假犯意实施杀人行为构成何罪[J];中国审判;2014年03期

4 陈凯健;;论犯意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10期

5 王海滨;杨桂军;;侦破部队带有报复犯意的盗窃案件[J];中国刑事警察;2000年01期

6 徐留成;周维琦;;犯意转化与犯罪转化的区分[J];人民司法;2008年16期

7 赖早兴;;推定在犯意认定中的运用——基于英美国家犯意推定的思考[J];现代法学;2008年03期

8 唐若愚;;犯意引诱型警察圈套中的被告人应按无罪论处[J];法律适用;2005年12期

9 闫宏波;翁彤彦;;诱使他人产生犯意并创造犯罪条件构成共同犯罪[J];人民司法;2010年18期

10 徐栖桐;;故意犯罪中拒不交代主观犯意不应认定为自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勇龙;如何区分刑案中的另起犯意和犯意转化[N];西部法制报;2011年

2 赵静;另起犯意,应如何定性[N];江苏法制报;2011年

3 潘抒捷;请不要采用诱发犯意的方式执法[N];福建日报;2014年

4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检察院 盛庆雯 张霞;明知赃物而主动提供方便形成共同犯意[N];检察日报;2014年

5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 申友祥;别让法制节目成为犯意“教父”[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 王新;瑕疵行政行为可否阻却诈骗犯意[N];检察日报;2014年

7 记者 邓红阳;省高院称不会刺激犯意[N];法制日报;2010年

8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检察院 李勇;犯意引诱对毒品犯罪定性有何影响?[N];检察日报;2010年

9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检察院 杜军;中间人侵吞贿款定性要看犯意时间[N];检察日报;2012年

10 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瑛琦;胁迫非财产占有人行为的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春平;犯意联络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孙广智;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7年

3 侯启莉;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付霞;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0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20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