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彬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董如彬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散布网络谣言并以此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是较为典型的一种。然而它所侵犯的法益多种多样,也许是他人的名誉,也许是公共秩序,也许是某种市场准入秩序,等等。董如彬案的判决结果引起了部分学者及公众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有偿发帖”行为的法律定性,以及寻衅滋事罪中“公共场所”和“虚假信息”的概念界定三个问题,笔者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以及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的相关理论观点,对这三个问题分别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提出了一点建议,期待能为当前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规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谣言 有偿发帖 非法经营罪 寻衅滋事罪 刑法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一、案情介绍及其争议焦点10-13
- (一)案情介绍10-11
- (二)争议焦点11-13
- 1.“有偿发帖”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11
- 2.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11-12
- 3.网络谣言是否属于虚假信息12-13
- 二、“有偿发帖”行为的法律定性13-21
- (一)非法经营罪的行政限制条件13-15
- 1.“国家规定”的范围界定13-14
- 2.本案中董如彬“有偿发帖”行为的行政违法性依据14-15
- (二)非法经营罪的侵害法益15-21
- 1.学界关于非法经营罪所侵害法益的几种观点15-17
- 2.对现有观点的简要评析17-18
- 3.本案中董如彬“有偿发帖”行为所侵犯的法益18-21
- 三、“公共场所”与“公共秩序混乱”的认定21-26
- (一)“公共场所”的认定21-23
- 1.“公共场所”的含义21
- 2.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21-23
- (二)“公共秩序混乱”的认定23-26
- 1.“公共秩序”的含义23-24
- 2.“网络公共秩序”属于“公共秩序”24-26
- 四、虚假信息的认定26-28
- (一)确定这项信息有无根据26-27
- (二)内容是否具体27
- (三)确定是否有引起公共秩序混乱的可能性27-28
- 五、董如彬案结论28-30
- (一)董如彬“有偿发帖”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28
- (二)董如彬发帖诽谤政府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28-29
- (三)本案引发的思考29-30
-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3
- 致谢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碧;;网络谣言诱发骚乱[J];检察风云;2011年17期
2 陶国根;魏星河;;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10期
3 陶国根;魏星河;;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桂海论丛;2011年06期
4 陈英凤;;用“自律”和“法律”破解网络谣言[J];信息化建设;2011年12期
5 陈英凤;;铲除网络谣言需要自律和他律[J];四川统一战线;2012年05期
6 ;“军车进京”“皮革奶”原来都是谣言——近年在社会产生严重后果的网络谣言案例[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年05期
7 陈英凤;;破解网络谣言要“自律”更要“他律”[J];中国工运;2012年05期
8 严健;;新加坡铁腕管控网络谣言[J];理论导报;2012年05期
9 白峰;;让抵制网络谣言成为一种自觉[J];中国监察;2012年09期
10 刘金祥;;制止网络谣言[J];党政论坛;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亚铭;杨波;王喜严;刘宗元;;陕西省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的建构研究[A];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优秀成果选编(2012-2013年度)[C];2014年
2 王佳宁;;不同类型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影响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腾增友;网络谣言止于“治”者[N];辽宁日报;2011年
2 许敏;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N];江西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余飞 本报实习生 马月红;社会焦虑情感宣泄成网络谣言多发诱因[N];法制日报;2011年
4 ;重拳出击,粉碎网络谣言[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朱根明;各尽其责让网络谣言无处“飞”[N];人民公安报;2011年
6 袁浩;不做网络谣言的“二传手”[N];人民公安报;2011年
7 ;网络谣言风起,法律亮剑难在哪里[N];法制日报;2012年
8 北京学者 吴祚来;如何判定网络谣言的危害大小[N];东方早报;2011年
9 张同贵;提高识别能力 抵制网络谣言[N];承德日报;2012年
10 毕宏音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把握网络谣言特征 遏制其危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兵武;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谢能武;网络谣言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彭伟英;商业网络谣言的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崔恩慧;网络谣言的扩散与消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田惠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晶;网络谣言之政府管理与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8 何云娜;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D];湘潭大学;2013年
9 丁海燕;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10 王植;论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和治理策略[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董如彬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