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适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2:10
【摘要】:网络的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活力的事物,自其出现在人们视野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网络空间已经从最初的“虚拟”转变为如今的“现实”,从简单的“传播介质”转变为丰富的“平台载体”,在这样的变化下,人们生活的社会与网络世界交织得更加密切和微妙,二者可谓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然而,网络的迅速发展同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问题,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已经愈演愈烈成为犯罪发展的主要“潮流”,想要在这股浪潮中急流勇退就必须对这种犯罪类型的特点熟稔于心,并加以行之有效的制裁。《刑法修正案(九)》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增设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对于惩治与预防网络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国内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而实务中对本罪在构罪方面、此罪与彼罪、刑罚问题等均存在争议,正是基于此,笔者结合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这一新罪名的思考,即想通过撰写这样一篇文章以期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司法适用有一定裨益。为了较好地分析上述问题,本文作了如下章节安排。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信息网络犯罪的意义,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法条中包含着许多法律概念,给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引出笔者撰写本文的意图,即聚焦司法实践分析论证从而提出完善建议。本文除了引言和绪论外,主要通过三个章节进行分析论证。第一章笔者主要是分析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出台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入罪意义。从适应日益严峻的网络犯罪态势的必然选择和《网络犯罪公约》国内化立法的需要两方面论证了本罪的出台背景,笔者从法益保护的前置化和预备行为实行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入罪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构成要件,从本罪的不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素进行分析,并对法条中列举的客观行为一一进行理解分析。“违法犯罪”的涵义、网站通讯群组的界定、违法犯罪信息的认定、“有关”的理解、“情节严重”的适用、明知的界定等方面均予以分析论证。第三章主要是从三个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提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在构罪问题、构成此罪还是彼罪问题以及量刑问题等方面的思考。同时,就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与相关联的其他犯罪,如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进行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司法实践,提出完善司法解释的相关建议。笔者提出对本罪的行为方式、情节严重加以明确解释,对本罪的主观目的和主从犯进行合理认定等完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昕;;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重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05期

2 周光权;;网络服务商的刑事责任范围[J];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02期

3 朱明;张小林;;利益平衡原则与信息网络行为法律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期

4 姜瀛;;论网络诽谤犯罪的法益保护前置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张惠芳;;论我国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6 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兼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理念重塑和规则重建[J];法学论坛;2013年02期

7 张明楷;;刑法解释理念[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杨燕渤;;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原因及完善建议探析[J];科学之友(B版);2007年01期

9 马进保;袁广林;;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防控对策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辉;我国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学术探索;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693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93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