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反思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

发布时间:2020-08-21 12:37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经历了由对象、工具到空间转变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网络空间的形成,其与现实空间组成双层的社会新格局,传统犯罪找到了新的滋生土壤,互联网犯罪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由于网络犯罪的技术性特征,较之传统犯罪更加隐蔽、复杂,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刑法理论,其中以网络共同犯罪帮助行为的规制问题最为突出。借助网络的技术特征,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呈现出高度的演化变形现象: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逐渐超越实行行为,冲击着传统从犯评价模式;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独立性突破共犯从属性,动摇了传统共犯评价体系。面对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演化变形,以及传统共犯理论的应对乏力,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建起初步的规制体系。刑事司法率先发挥其能动性,在解释中确认片面共犯的存在,并进一步明确片面共犯适用的限制条件。刑事立法紧随其后,通过修正案的形式,针对网络犯罪出台专门的罪名加以规制,《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设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这是针对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首次立法突破,《刑法修正案(九)》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新设更是宣示着“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在立法上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演化变形带给刑法共犯理论的冲击。但是其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本土化的消解,是不当借鉴域外刑法理论的结果。即只有在“限制正犯”的概念下才存在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其本质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解释的不同,为求得量刑均衡发展出实质正犯概念——帮助行为正犯化。“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范式与我国“作用-分工”的双层共犯立法体例不相契合,我国刑法根据分工分类法将共犯分为正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同时,又根据作用标准进一步将共犯人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第一层定性,第二层定量,保证量刑均衡。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是实质正犯理论的本土化误用,颠覆我国共犯理论根基、导致共犯参与类型的弱化、网络犯罪范围的间接扩大以及刑法总则关于共犯规定的虚置,这并非是化解网络犯罪共犯归责困境的妥善之法。当前应当立足我国共犯立法模式,建立符合共犯双层分类标准的归责体系,采取最小从属性说弥合共犯与正犯之间的处罚间隙,引入片面共犯消除犯意联络缺失障碍,进而实现网络犯罪共犯归责模式的理性回归。借助新型共犯归责模式对被誉为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典型立法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予以正本清源,其规范属性既不是量刑规则,也不是“从犯主犯化”,而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理念在立法上推动的结果,不应当被提倡,应当将其视为“片面共犯”在立法上的确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实施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应当采取最小从属性说,达到“情节严重”的,以本罪论处,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共犯的,按照想象竞合的原则,择一重罪处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运梁;;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J];比较法研究;2018年06期

2 付书漫;;网络不作为帮助行为刑事归责的困境与破解[J];知与行;2019年01期

3 于莹;韩玲;;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完善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4 于莹;韩玲;;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5 王华伟;;网络语境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批判解读[J];法学评论;2019年04期

6 王冠军;;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之认定[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7 商永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法律思考——以帮助恐怖活动罪为例[J];法制博览;2019年23期

8 詹红星;;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法理基础和立法界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年06期

9 刘天;;中立帮助行为无罪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10 罗世龙;;网络帮助行为的刑事归责路径选择[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晓林;张向葵;赵悦彤;张金凤;;有无预期奖励对幼儿工具需要和情感痛苦帮助行为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健儿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从正犯化视角评价电信网络诈骗帮助行为[N];检察日报;2017年

2 刘文基;该帮助行为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江西省万年县公安局 朱根明;派发招嫖卡片的行为如何定性[N];人民公安报;201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时延安;立足证据真实可靠合理运用推定证明[N];检察日报;2019年

5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孙道萃;应对网络共同犯罪还需完善立法[N];检察日报;2015年

6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 张和林 邵栋豪;共犯独立成罪与处罚梯度划分[N];检察日报;2013年

7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 劳娃 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检察院 王丽;从四点考虑职业行为是否“帮助”犯罪[N];检察日报;2013年

9 仇慎齐;帮助行为人逃逸受帮助人应承担民事责任[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侯菁菁;预谋分头盗窃是否构成共同犯罪[N];西部法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鑫磊;帮助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于同雷;生态压力下合作繁殖地山雀的双亲照顾策略[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论中立帮助行为及处罚边界[D];青岛大学;2019年

2 马春辉;反思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3 毕然;中立的帮助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4 宗庆宇;论刑法中的中立帮助行为[D];云南大学;2018年

5 谭惠文;帮助行为正犯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

6 欧阳丹;帮助行为独立成罪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7 徐瑶;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范围厘定[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8 夏凯;论中立帮助行为处罚边界与限制路径[D];西南大学;2019年

9 王咏煜;帮助还是排斥[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10 王玉博;论帮助行为正犯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79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