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我国亲告罪“除外规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04:41
  我国的亲告罪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律法中,新中国成立后,“79刑法”设立了亲告罪,这与许多大陆法系的国家立法相同,其设置目的在于充分尊重被害人意愿的前提下,对一些轻微犯罪由被害人决定是否对追诉,如果被害人对行为人的行为可以容忍,则不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充分给予了被害人与行为人进行“私了”的空间。在追究犯罪被认为是国家责任的现代社会,亲告罪可以看作是国家公权力一定程度的“让渡”,同时,也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亲告罪立法也在不断的完善,“97刑法”增加侵占罪为亲告罪,至此,我国亲告罪包含5个罪名,分别为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占罪,《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虐待罪告诉才处理除外规定的情形,但与其他立法发达的大陆法系国家相比,我国亲告罪立法仍有不完善之处。亲告罪作为刑法中的一类罪名的总称,与非亲告罪相比有着特殊之处,其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有规定,并且在刑事诉讼法中属于自诉案件的一类,对行为人是否追诉由被害人决定。我国5个亲告罪中有4个都含有除外规定,但法律上并未规定何为亲告罪的除外规定,我国理论界对此关注的不多,一般认为亲告罪的除外规定就是亲告罪的例外...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亲告罪及其除外规定的概念
    (一) 我国亲告罪的历史沿革
        1. 亲告罪的含义
        2. 亲告罪的属性
        3. 亲告罪的特点
    (二) 我国亲告罪除外规定的内涵
        1. 何为亲告罪“除外规定”
        2. 亲告罪除外规定的特点
二、我国亲告罪“除外规定”的法理分析
    (一) 亲告罪除外规定的一般法理
    (二) 亲告罪除外规定遵循的规律
        1. 从罪状的结构考量
        2. 从法定刑的设置考量
        3. 从刑事责任考量
三、我国亲告罪“除外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 绝对私诉立法模式存在缺陷
    (二) 亲告罪及“除外规定”的范围过窄
    (三) 因立法存在问题导致司法适用面临困境
        1. 典型案件及事件介绍
        2. 相关问题及分析
四、域外相关立法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域外亲告罪立法模式
    (二) 域外亲告罪及“除外规定”
        1. 域外亲告罪及除外规定的内容
        2. 域外亲告罪及除外规定的优点
五、我国亲告罪“除外规定”的完善建议
    (一) 重新审视我国亲告罪的立法模式(追诉机制)
    (二) 扩大亲告罪及除外规定的范围
    (三) 对现有亲告罪除外规定予以完善
        1. 侵占罪告诉才处理应有除外规定
        2. 扩大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告诉才处理除外规定范围
        3. 明确“虐待”含义以区分虐待致人重伤与故意伤害
        4.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既是选择也是并存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当代价值[J]. 郭玮,许晨夕.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
[2]论刑法中的亲属相盗及其完善[J]. 杜全美.  新疆社科论坛. 2017(05)
[3]对虐待罪告诉才处理的例外规定之反思[J]. 唐华.  法制与经济. 2016(05)
[4]被害人利益的维度考量之刑法意义思考——以亲告罪为视角[J]. 黄瑛琦,吴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5]对亲告罪制度扩大适用的再思考[J]. 李婧.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6]“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 以亲告罪的立法旨趣为核心[J]. 林维.  法律适用. 2013(12)
[7]民刑关系视野下的我国亲告罪立法:比较与反思——以德、日刑事法为借镜[J]. 陈航.  甘肃理论学刊. 2013(03)
[8]轻罪重罪之法定界分[J]. 郑丽萍.  中国法学. 2013(02)
[9]对家庭暴力案件适用虐待罪的反思[J]. 王晖,池中莲.  克拉玛依学刊. 2013(01)
[10]亲告罪研究[J]. 黄瑛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硕士论文
[1]论虐待犯罪[D]. 周子益.四川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94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294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