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中“虐童”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49起判决文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30 00:59
解读49起家庭中"虐童"犯罪的判决文书发现,我国家庭中"虐童"犯罪呈现出隐蔽性强、被虐待儿童年龄小、受虐待结果极端化、救助困难等特征。父母"教育权"权利的滥用,现行法律保障的不足,刑法保护的局限性,儿童虐待发现机制的不成熟等导致家庭中"虐童"犯罪横行。借鉴国外"虐童"防治经验,应通过弱化"父母本位"思想,明确"教育权"违法限度,完善相关法律配套设施,建立有效的儿童虐待发现机制等措施来保障家庭中被害儿童的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青少年学刊. 2020,(0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我国家庭中“虐童”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一)家庭中“虐童”犯罪现状
(二)家庭中“虐童”犯罪的特征
1.加害人特点
2.被害人特点
3.刑期以及处罚情况
二、家庭中“虐童”犯罪的成因
(一)传统教养观念的荼毒和父母权利的滥用
1.传统教养观念的荼毒
2.父母教育权力的滥用
3.儿童自身的被害性
(二)我国现行防治儿童虐待的法律保障不足
1.立法保障不足
2.刑法保护具有局限性
3.缺乏有效的刑罚威慑力
(三)儿童强制报告制度不健全
1.报告制度不完善
2.报告主体缺乏积极性
3.报告规定流于形式
三、域外家庭中“虐童”犯罪防治经验
(一)美国的经验
(二)英国的经验
(三)日本的经验
四、家庭中“虐童”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弱化“父母本位”思想,明确“教育权”违法限度
(二)完善“虐童”行为的法律规定
1.完善立法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2.完善“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
(三)建立有效的儿童虐待发现机制
1.完善强制报告保护的立法规定
2.明确强制报告的报告主体和责任
第一,将报告主体分为强制报告人员和义务报告人员。
第二,对于报告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保护,以此来保障报告主体的积极性。
第三,对报告主体也需要规定适当的罚则,可以通过治安处罚的方式来强化报告主体的责任意识。
3.加强强制报告保护制度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虐待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数据分析[J]. 王淼,万国威. 北京社会科学. 2019(08)
[2]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新发展与新时代政策思考——基于2010年以来的政策文献研究[J]. 乔东平,廉婷婷,苏林伟.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03)
[3]我国儿童虐待处遇机制研究——从深圳虐童案谈起[J]. 林典.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9(01)
[4]被虐待与忽视儿童保护: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柯洋华,程子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02)
[5]虐童事件频发与儿童保护[J]. 李玫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6]虐童行为的处理、防范与刑法规制——以南京虐童案切入[J]. 朱萍萍.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7(06)
[7]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防治探究[J]. 于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3)
[8]中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现状分析[J]. 黄晓燕,徐韬,刘文利,潘建平,焦富勇,陈晶琦,王惠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03)
[9]我国家庭虐待案中儿童保护体系探讨[J]. 田丽媛. 品牌. 2015(04)
[10]英国儿童虐待干预机制考察及其启示[J]. 梅文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4(01)
硕士论文
[1]论家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D]. 胡曼李.华中科技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71733
【文章来源】:青少年学刊. 2020,(0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我国家庭中“虐童”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一)家庭中“虐童”犯罪现状
(二)家庭中“虐童”犯罪的特征
1.加害人特点
2.被害人特点
3.刑期以及处罚情况
二、家庭中“虐童”犯罪的成因
(一)传统教养观念的荼毒和父母权利的滥用
1.传统教养观念的荼毒
2.父母教育权力的滥用
3.儿童自身的被害性
(二)我国现行防治儿童虐待的法律保障不足
1.立法保障不足
2.刑法保护具有局限性
3.缺乏有效的刑罚威慑力
(三)儿童强制报告制度不健全
1.报告制度不完善
2.报告主体缺乏积极性
3.报告规定流于形式
三、域外家庭中“虐童”犯罪防治经验
(一)美国的经验
(二)英国的经验
(三)日本的经验
四、家庭中“虐童”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弱化“父母本位”思想,明确“教育权”违法限度
(二)完善“虐童”行为的法律规定
1.完善立法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2.完善“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
(三)建立有效的儿童虐待发现机制
1.完善强制报告保护的立法规定
2.明确强制报告的报告主体和责任
第一,将报告主体分为强制报告人员和义务报告人员。
第二,对于报告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保护,以此来保障报告主体的积极性。
第三,对报告主体也需要规定适当的罚则,可以通过治安处罚的方式来强化报告主体的责任意识。
3.加强强制报告保护制度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虐待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数据分析[J]. 王淼,万国威. 北京社会科学. 2019(08)
[2]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新发展与新时代政策思考——基于2010年以来的政策文献研究[J]. 乔东平,廉婷婷,苏林伟.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03)
[3]我国儿童虐待处遇机制研究——从深圳虐童案谈起[J]. 林典.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9(01)
[4]被虐待与忽视儿童保护: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柯洋华,程子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02)
[5]虐童事件频发与儿童保护[J]. 李玫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6]虐童行为的处理、防范与刑法规制——以南京虐童案切入[J]. 朱萍萍.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7(06)
[7]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防治探究[J]. 于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3)
[8]中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现状分析[J]. 黄晓燕,徐韬,刘文利,潘建平,焦富勇,陈晶琦,王惠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03)
[9]我国家庭虐待案中儿童保护体系探讨[J]. 田丽媛. 品牌. 2015(04)
[10]英国儿童虐待干预机制考察及其启示[J]. 梅文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4(01)
硕士论文
[1]论家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D]. 胡曼李.华中科技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71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37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