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我国贪污犯罪行为及防控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12:46
贪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自监察改革以来,党和国家整合了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了国家监察体系。在此背景下,贪污防控工作也需要不断跟进,在去“存量”遏“增量”的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贪污犯罪的发生。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贪污犯罪是具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犯罪人遇到合适的、缺乏监管或监管不足的犯罪对象而实施的行为,即贪污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具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和缺乏有效的监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日常活动理论来分析贪污犯罪,可以发现贪污犯罪形成的原因、机制,相应地也能更系统地构建防控模式和制定对策。根据日常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内容,贪污犯罪防控应当从强化监管控制、加强犯罪目标保护和减少潜在犯罪人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防控模式,并发展相应的具体措施。这一防控模式在我国腐败犯罪治理中体现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体推进机制。在贪污防控的具体措施上:第一,通过构建全面的立体化多维监督体系实现对人、财、物的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格局,强化“不敢贪”的震慑;第二,通过加强制度防控、规范权力运行、财产管理等...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 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结构图
在日常活动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艾克(John Eck)进一步提出了"新三角"犯罪模式[2]。如图4所示,他将犯罪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细化和拓展,扩大并突出了监管控制的作用,在理论中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因素。如图所示,当犯罪人和潜在目标在"控制者"(controllers)未能进行有效预防或者控制能力受限时一起出现,就容易导致犯罪的产生。这里的"控制者"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活动理论中的"监管者",而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控制单元:"操训者"(handler),其主要作用是影响潜在的犯罪人;"管理者"(manager),其主要作用是控制犯罪可能发生的位置和场所;"监管者"(guardian),其主要作用是对受害人或者被害目标进行有效的监视。该理论作用机制从外围开始并向内发生,如图我们可以看到控制者(指管理者,操训者和监管者的集合)的作用就是抑制犯罪地点、犯罪人和合适目标的聚合,而一旦犯罪地点、犯罪人和合适目标能共同聚合,就说明控制者的监管失效,那么犯罪问题就发生了。不同要素与犯罪问题的具体影响方式取决于被控制因素的性质。如事先监管者的作用力不足,就会使得目标(受害者)失去保护,从而对犯罪事件的发生起到刺激作用;而当问题事件已然发生时,犯罪成功也会反向加剧目标(受害者)的被害程度,从而督促监管者的关注,引发积极的事后预防和控制加强的效果。
贪污犯罪动机的产生具有复杂性,是潜在犯罪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只能按照一定的案例文书记载、犯罪行为表现进行推理。因此,根据样本库中有明确记载贪污款项用途、贪污需求供述的64例案例调查结果,从需求引发动机的角度,对贪污犯罪人的贪污动机进行分析。按照案例统计结果来看,可以根据出现频率多寡,将犯罪人的贪污需求归纳为四类:个人还款、投资理财、购房消费和其他个人消费。其中也有同时存在多贪污种需求的情况。如图5所示,在贪污需求中,以个人还款类需求较为普遍,而在这之中又有52.6%的被告人涉案金额在300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这意味着部分贪污犯罪人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大量债务,还款需求强烈、债务压力大,当下工资收入难以偿还债务,说明因还款需求而产生贪污动机的不在少数。如在一起银行工作人员贪污案[1]中,被告人唐某为银行工作人员,就因投资亏损无力偿还债务,遂以虚增存款、空取现金的方式贪污对公账户中的款项,而根据被告人供述可知,"饱受外债压力折磨"是唐某实施贪污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贪污动机产生的需求所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基于分位回归和Logistic回归的研究[J]. 谭中和,贾东岚,苏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9(23)
[2]反腐高压态势下领导干部心态变迁与调适研究——基于J省P市104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J]. 贺冬. 领导科学. 2019(13)
[3]新时代巡视监督的内生演化与战略发展[J]. 宋伟,刘文奇.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6)
[4]基层监察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王士海.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9(03)
[5]关权入笼 严防“灯下黑”——从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看《工作规则》相关规定[J]. 中国纪检监察. 2019(03)
[6]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法治反腐的实践探索与深化创新[J]. 郭兴全. 观察与思考. 2019(01)
[7]破解专项治理中“上热中温下冷”难题[J]. 丁林生. 求知. 2018(10)
[8]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运转机制研究[J]. 蒋勇.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9]我国基层官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发展逻辑及其多中心治理[J]. 李靖,李春生. 学习论坛. 2018(07)
[10]腐败治理与中等收入陷阱研究[J]. 黄欣荣,沈秋莲. 东岳论丛. 2018(06)
博士论文
[1]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吉林大学 2019
硕士论文
[1]香港廉政公署的预防腐败机制研究[D]. 陈冰.湘潭大学 2014
[2]盗窃犯罪防控理论与实务[D]. 李佳亭.西南政法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1721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 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结构图
在日常活动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艾克(John Eck)进一步提出了"新三角"犯罪模式[2]。如图4所示,他将犯罪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细化和拓展,扩大并突出了监管控制的作用,在理论中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因素。如图所示,当犯罪人和潜在目标在"控制者"(controllers)未能进行有效预防或者控制能力受限时一起出现,就容易导致犯罪的产生。这里的"控制者"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活动理论中的"监管者",而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控制单元:"操训者"(handler),其主要作用是影响潜在的犯罪人;"管理者"(manager),其主要作用是控制犯罪可能发生的位置和场所;"监管者"(guardian),其主要作用是对受害人或者被害目标进行有效的监视。该理论作用机制从外围开始并向内发生,如图我们可以看到控制者(指管理者,操训者和监管者的集合)的作用就是抑制犯罪地点、犯罪人和合适目标的聚合,而一旦犯罪地点、犯罪人和合适目标能共同聚合,就说明控制者的监管失效,那么犯罪问题就发生了。不同要素与犯罪问题的具体影响方式取决于被控制因素的性质。如事先监管者的作用力不足,就会使得目标(受害者)失去保护,从而对犯罪事件的发生起到刺激作用;而当问题事件已然发生时,犯罪成功也会反向加剧目标(受害者)的被害程度,从而督促监管者的关注,引发积极的事后预防和控制加强的效果。
贪污犯罪动机的产生具有复杂性,是潜在犯罪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只能按照一定的案例文书记载、犯罪行为表现进行推理。因此,根据样本库中有明确记载贪污款项用途、贪污需求供述的64例案例调查结果,从需求引发动机的角度,对贪污犯罪人的贪污动机进行分析。按照案例统计结果来看,可以根据出现频率多寡,将犯罪人的贪污需求归纳为四类:个人还款、投资理财、购房消费和其他个人消费。其中也有同时存在多贪污种需求的情况。如图5所示,在贪污需求中,以个人还款类需求较为普遍,而在这之中又有52.6%的被告人涉案金额在300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这意味着部分贪污犯罪人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大量债务,还款需求强烈、债务压力大,当下工资收入难以偿还债务,说明因还款需求而产生贪污动机的不在少数。如在一起银行工作人员贪污案[1]中,被告人唐某为银行工作人员,就因投资亏损无力偿还债务,遂以虚增存款、空取现金的方式贪污对公账户中的款项,而根据被告人供述可知,"饱受外债压力折磨"是唐某实施贪污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贪污动机产生的需求所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基于分位回归和Logistic回归的研究[J]. 谭中和,贾东岚,苏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9(23)
[2]反腐高压态势下领导干部心态变迁与调适研究——基于J省P市104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J]. 贺冬. 领导科学. 2019(13)
[3]新时代巡视监督的内生演化与战略发展[J]. 宋伟,刘文奇.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6)
[4]基层监察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王士海.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9(03)
[5]关权入笼 严防“灯下黑”——从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看《工作规则》相关规定[J]. 中国纪检监察. 2019(03)
[6]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法治反腐的实践探索与深化创新[J]. 郭兴全. 观察与思考. 2019(01)
[7]破解专项治理中“上热中温下冷”难题[J]. 丁林生. 求知. 2018(10)
[8]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运转机制研究[J]. 蒋勇.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9]我国基层官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发展逻辑及其多中心治理[J]. 李靖,李春生. 学习论坛. 2018(07)
[10]腐败治理与中等收入陷阱研究[J]. 黄欣荣,沈秋莲. 东岳论丛. 2018(06)
博士论文
[1]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吉林大学 2019
硕士论文
[1]香港廉政公署的预防腐败机制研究[D]. 陈冰.湘潭大学 2014
[2]盗窃犯罪防控理论与实务[D]. 李佳亭.西南政法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1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51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