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6 21:49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网络不仅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客观上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契机,网络的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独立性和社会危害性都大大增强,与传统犯罪帮助行为大相径庭,不仅时间等成本降低、危害增大,也对传统理论研究和司法适用提出了挑战。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此类帮助行为所起的作用,进行准确的定性。本文从立法和司法解释两个路径研究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可行性,并阐述其具体适用的需要考察的因素。第一章是概述和现状描述,首先介绍在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主体类型与行为类型,及其行为在异化后所显现出来的全新特性;接着从决定性、常态化和现实危险性三个方面论述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最后阐述现行刑法对此类行为规制的缺失。第二章从分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出发,得出本罪在实质解释上是对行为正犯化的否定;然后从刑事立法完善和刑事司法解释两个路径分析正犯化的方式及其可行性。第三章主要讲述帮助行为正犯化后的具体适用。首先谈到适用原则,其次谈到明知以及情节的认定,最后论述刑法谦抑性的适用,即要做到打击网络犯罪与支持网络技术发展之间的平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空间帮助行为概述
第一节 网络空间帮助行为概念
一、行为主体类型
二、行为类型
三、行为的全新特性
第二节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
一、常态化
二、传统共犯理论无法有效规制
三、存在提前处罚的必要
第三节 现行刑法对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规制的缺失
一、构成犯罪以存在正犯为前提
二、行为类型规制范围过窄
三、罪责刑不相适应
第二章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路径
第一节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评析
一、主客观构成要件
二、对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否定
第二节 刑事立法完善的路径
一、修正网络犯罪罪名制裁范围
二、其他网络帮助行为入罪
第三节 刑事司法解释的路径
一、认定为一般犯罪的主犯
二、扩大网络犯罪制裁范围
第三章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具体适用
第一节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具体适用需遵循的原则
一、兜底条款与传统罪名的协调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二节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具体适用需考察的因素
一、明知的认定
二、情节的考量
第三节 刑法的谦抑性在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中的适用
一、中立帮助行为
二、社会发展与刑法制裁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J]. 齐爱民,张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以德日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基准[J]. 刘艳红. 法学评论. 2016(05)
[3]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阎二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04)
[4]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J]. 刘艳红. 法商研究. 2016(03)
[5]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J]. 于志刚. 中国法学. 2016(02)
[6]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J].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2016(02)
[7]论《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犯罪的规定[J]. 张明楷. 现代法学. 2016(01)
[8]网络犯罪立法与法学研究契合的方向[J]. 于志刚.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J]. 刘宪权. 政法论坛. 2015(06)
[10]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J]. 车浩. 法学. 2015(10)
本文编号:3648792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空间帮助行为概述
第一节 网络空间帮助行为概念
一、行为主体类型
二、行为类型
三、行为的全新特性
第二节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
一、常态化
二、传统共犯理论无法有效规制
三、存在提前处罚的必要
第三节 现行刑法对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规制的缺失
一、构成犯罪以存在正犯为前提
二、行为类型规制范围过窄
三、罪责刑不相适应
第二章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路径
第一节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评析
一、主客观构成要件
二、对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否定
第二节 刑事立法完善的路径
一、修正网络犯罪罪名制裁范围
二、其他网络帮助行为入罪
第三节 刑事司法解释的路径
一、认定为一般犯罪的主犯
二、扩大网络犯罪制裁范围
第三章 网络空间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具体适用
第一节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具体适用需遵循的原则
一、兜底条款与传统罪名的协调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二节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具体适用需考察的因素
一、明知的认定
二、情节的考量
第三节 刑法的谦抑性在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中的适用
一、中立帮助行为
二、社会发展与刑法制裁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J]. 齐爱民,张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以德日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基准[J]. 刘艳红. 法学评论. 2016(05)
[3]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阎二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04)
[4]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J]. 刘艳红. 法商研究. 2016(03)
[5]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J]. 于志刚. 中国法学. 2016(02)
[6]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J].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2016(02)
[7]论《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犯罪的规定[J]. 张明楷. 现代法学. 2016(01)
[8]网络犯罪立法与法学研究契合的方向[J]. 于志刚.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J]. 刘宪权. 政法论坛. 2015(06)
[10]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J]. 车浩. 法学. 2015(10)
本文编号:3648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64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