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刑事处罚实证研究——以五省二市近五年的故意杀人犯罪判决书为样本
发布时间:2022-07-14 12:06
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暴力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粤、皖、苏、黑、滇、京、沪等5省2市,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底期间,共1657份故意杀人的刑事判决中,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有53例,死缓241例,无期419例,有期徒刑943例,免除处罚1例。当下,犯故意杀人罪的原因近九成是由于生活中的琐事或者感情纠葛。故意杀人犯罪中的加害人与被害人及其家属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加害人请求并且得到被害人及其家属谅解的比例占23%。为了更好地尊重和保障生命权利,应该调整故意杀人犯罪的处罚设置,扩大量刑需要考量的情节,增加故意杀人犯罪被告人重罪判决申辩的救济渠道。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本文所选取材料说明
(一) 选取样本的时间范围
(二) 选取判决书的省份
(三) 选自裁判文书网的样本具有公信力
二、调研分析的数据
(一) 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缘由
1. 发案缘由多为情感纠葛
2. 发案缘由琐碎化
(二) 量刑考量的因素
1. 自首率
2. 谅解率
(三) 故意杀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情况
1. 各省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率
2. 故意杀人犯罪适用的刑罚
3. 一审结案率
三、实证调研的结论
(一) 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缘由生活化
(二) 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被告人多数均悔罪
(三) 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四) 死刑立即执行率大幅降低
(五) 司法人员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六) 故意杀人犯罪的刑罚设置不尽合理
四、关于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建议
(一) 对刑罚设置进行修改
1. 建议故意杀人犯罪采用由低到高的刑罚设置
2. 建议改变死刑立即执行的规定
(二) 增加故意杀人犯罪案件量刑的考量因素
1. 法定情形
2. 减轻情节的存在
3. 特殊情节
(三) 增加救济途径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仇恨型故意杀人案件死刑裁量反思——贾敬龙案量刑妥当性多维分析[J]. 陈劲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3)
[2]论前科与死刑的限制适用[J]. 彭新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3]不杀止于杀——死刑司法控制中的公众舆论引导研究[J]. 王勇. 法学杂志. 2017(03)
[4]论执法实践中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J]. 邱水平. 法学杂志. 2016(10)
[5]我国社会政策碎片化与民生困境[J]. 包先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6]论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合理确定[J]. 赵秉志. 人民检察. 2013(23)
[7]杀人犯罪的实证分析——以上海近十年来的杀人犯罪案件为例[J]. 吴鹏森.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06)
[8]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及其死刑裁量——以刑事指导案例为对象的研究[J]. 陈兴良. 法学研究. 2013 (04)
[9]实质性死刑废除困于希望与绝望之间——韩国死刑问题分析[J]. 赵炳宣,赵秉志. 法学杂志. 2011(05)
[10]故意杀人罪实证研究——以493例故意杀人罪案例为视角[J]. 尹明灿,李晓明.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6)
硕士论文
[1]英美法系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及其借鉴[D]. 周俊龙.西南政法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6109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本文所选取材料说明
(一) 选取样本的时间范围
(二) 选取判决书的省份
(三) 选自裁判文书网的样本具有公信力
二、调研分析的数据
(一) 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缘由
1. 发案缘由多为情感纠葛
2. 发案缘由琐碎化
(二) 量刑考量的因素
1. 自首率
2. 谅解率
(三) 故意杀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情况
1. 各省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率
2. 故意杀人犯罪适用的刑罚
3. 一审结案率
三、实证调研的结论
(一) 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缘由生活化
(二) 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被告人多数均悔罪
(三) 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四) 死刑立即执行率大幅降低
(五) 司法人员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六) 故意杀人犯罪的刑罚设置不尽合理
四、关于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建议
(一) 对刑罚设置进行修改
1. 建议故意杀人犯罪采用由低到高的刑罚设置
2. 建议改变死刑立即执行的规定
(二) 增加故意杀人犯罪案件量刑的考量因素
1. 法定情形
2. 减轻情节的存在
3. 特殊情节
(三) 增加救济途径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仇恨型故意杀人案件死刑裁量反思——贾敬龙案量刑妥当性多维分析[J]. 陈劲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3)
[2]论前科与死刑的限制适用[J]. 彭新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3]不杀止于杀——死刑司法控制中的公众舆论引导研究[J]. 王勇. 法学杂志. 2017(03)
[4]论执法实践中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J]. 邱水平. 法学杂志. 2016(10)
[5]我国社会政策碎片化与民生困境[J]. 包先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6]论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合理确定[J]. 赵秉志. 人民检察. 2013(23)
[7]杀人犯罪的实证分析——以上海近十年来的杀人犯罪案件为例[J]. 吴鹏森.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06)
[8]故意杀人罪的手段残忍及其死刑裁量——以刑事指导案例为对象的研究[J]. 陈兴良. 法学研究. 2013 (04)
[9]实质性死刑废除困于希望与绝望之间——韩国死刑问题分析[J]. 赵炳宣,赵秉志. 法学杂志. 2011(05)
[10]故意杀人罪实证研究——以493例故意杀人罪案例为视角[J]. 尹明灿,李晓明.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6)
硕士论文
[1]英美法系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及其借鉴[D]. 周俊龙.西南政法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61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66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