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条款型信用证诈骗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软条款型信用证诈骗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诈骗的刑民交叉情况严重,且多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国际惯例没有统一条文规制包括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在内的信用证诈骗行为且其本身的公约性质没有相应的强制执行力,加之各国对于信用证诈骗刑民分界的态度不一致,因此在处理有关信用证软条款纠纷时,无论是在国内理论司法界还是国际商事仲裁中都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而我国刑法学界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刑法第195条的兜底条款所规制的行为主要是指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诈骗的行为,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界都对“软条款”信用证可以构成信用证诈骗罪存在很大的争议。厘清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界定问题,可以平复刑法理论界对于软条款信用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争论,在完善信用证诈骗罪的刑法条文设置的同时,对于交易双方的个体利益,以及整个信用证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除导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利用软条款进行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研究背景。本部分主要阐述信用证制度以及软条款信用证的概念、定义以及分类,从根本上了解软条款信用证,对比分析国内外立法对于软条款信用证的态度,界定软条款信用证的性质,即仍属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第二章针对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有关软条款信用证诈骗的争议,罗列分析刑法理论学界对于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观点,主要从软条款信用证刑事诈骗说(诈骗罪认定还是信用证诈骗罪认定)、民事欺诈说(信用证欺诈还是合同欺诈抑或一般欺诈)、违法性否定说三种观点加以展开,详细分析各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同时从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例出发,通过相似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诈骗的行为的最终判决的大相径庭,以佐证刑法理论上存在的对这一问题的巨大争议,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上明确本文的基本立论: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诈骗的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事犯罪,甚至不具备民事违法性,设置软条款的行为仅仅违背了道德原则,不能单独定罪。第三章则分别从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是否符合通说观点认为的诈骗罪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客观行为方式、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之其他三种列明的行为方式有无等价性和可比性以及刑法条文尤其是条文兜底性条款的谦抑性出发,分析以信用证诈骗罪认定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诈骗行为的不合理性,以此支撑本文基本立论。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 不良商业行为 社会危害性 兜底条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6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三、研究方法9-10
- 四、文献综述10-16
- 第一章 软条款信用证概述16-30
- 第一节 软条款信用证的含义及性质认定16-22
- 一、软条款信用证界定16-17
- 二、软条款信用证的常见分类17-20
- 三、软条款信用证的法律性质20-22
- 第二节 软条款信用证的风险分析22-26
- 一、软条款信用证包含的风险22-23
- 二、正常商业风险分析23-24
- 三、风险可规避性24-26
- 第三节 国内外立法对软条款信用证的态度26-30
- 一、软条款信用证在域外相关法律中的定性26-29
- 二、我国立法对软条款信用证的态度29-30
- 第二章 软条款信用证在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上的现状30-43
- 第一节 刑法理论界对软条款信用证的争议30-35
- 一、软条款信用证违法性否定说30-31
- 二、软条款信用证民事欺诈说31-33
- 三、软条款信用证刑事诈骗说33-35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的认定问题35-38
- 一、最高人民法院“潮连案”35-37
- 二、2005年南非华裔商人李华信用证诈骗案37-38
- 第三节 软条款信用证诈骗争议现状的思考38-43
- 一、刑法理论界观点的评判38-42
- 二、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差异42-43
- 第三章 刑法规制软条款信用证的合理性探讨43-69
- 第一节 软条款信用证的诈骗行为分析43-56
- 一、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诈骗的内容43-50
- 二、利用软条款进行诈骗的欺骗程度研析50-53
- 三、软条款信用证与被害人错误认识之间的因果关系53-56
- 第二节 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考量56-64
- 一、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要素分析56-59
- 二、与其他三种具体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比分析59-61
- 三、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合理评价61-64
- 第三节 以兜底条款的适用限度为视角评价软条款型信用证诈骗行为64-69
- 一、兜底条款存在的必然性64-66
- 二、兜底条款存在的相对合理性66-67
- 三、兜底条款的相对合理性在利用软条款进行诈骗行为中的运用67-69
- 结语:刑法谦抑精神在刑法适用中的必要性69-70
- 参考文献70-7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3-74
- 后记74-7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涛;;金融诈骗犯罪及防范初探[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02期
2 邓涛;;银行票据诈骗及风险防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年12期
3 吴玉梅;;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犯罪分类标准和规范保护目的为视角[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4 陶奕安;;浅析金融诈骗罪中的单位犯罪问题[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4期
5 韦飞红;叶珊;;盗窃信用卡并在ATM机上使用行为的司法认定[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6 高习智,曹允志;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王国祥,陈勇,康增跃;金融业车贷业务式微的法律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胡东平;詹明;;论金融诈骗罪中的死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梁卫华;;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探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陈皆喜;;许霆案之法律评析[J];消费导刊;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廖梅;目的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强;保险诈骗罪定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文俊;单位犯罪人格刑事责任的构建与论证[D];吉林大学;2006年
5 单晓华;金融诈骗罪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利兆;保险诈骗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8 李娜;论金融安全的刑法保护[D];武汉大学;2006年
9 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10 李晓强;集资型犯罪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玲玲;信用卡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东;金融诈骗犯罪的认定与防范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朱海荣;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黎俊;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高冰洁;信用证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闵婕;保险诈骗罪[D];山东大学;2010年
7 熊浪潮;非法集资法律防控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翟怡君;集资诈骗犯罪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梦佼;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爽;信用卡犯罪的原因和预防[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软条款型信用证诈骗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8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