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
本文关键词: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家属参与官员受贿呈高发态势,成为导致腐败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增加规定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其近亲属等关系密切人员行贿的犯罪。可见,家属参与受贿已经引起了立法者的充分注意。据统计:在官员受贿案中,有四成是通过亲属间接收受贿赂的,在特大贪污贿赂案中,家属参与受贿的比例更是高达87.5%。家庭成员特殊关系的先在性、亲缘性,利益一致性等使得他们在面对法律追究是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司法难题。家属参与受贿犯罪不仅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的不可收买性,阻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而且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司法实务中处理家属参与受贿案件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研究家属参与受贿具有紧迫、现实的意义。文章的目的在于厘清家属参与受贿的行为性质,分析其犯罪构成要件,以及搜集证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和证明标准,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部分,约3.2万字。第一部分系统主要介绍了家庭性受贿犯罪的概况,包括受贿共犯条款的沿革、“家属”的界定、特点以及家属成立受贿共犯的法律依据,并指出贪污共犯条款系注意规定而非法律拟制。文章提出应该综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而非共同生活状态或共同财产关系来界定家属的范围。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家属参与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主要从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主观上“明知”的程度和客观上家属参与受贿实行行为的认定两个角度阐述的“家庭型””共同受贿的犯罪构成。鉴于家属不具有公职身份,而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文章认为在遵守法理的要同时兼顾情理,在主观受贿故意“明知”的认定上,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家属采取不同的标准:国家工作人员的主观故意要求“知道”即可,而家属的主观故意限定于“积极的犯意沟通”。受贿罪虽然为身份犯罪,但从客观方面来讲,受贿实行行为具有复合性,没有特殊身份的家属可以参与到受贿罪的部分实行行为之中,而且有可能成为受贿罪的正犯。国家工作人员本人不出面,向行贿人许诺利益并指使家属收受贿赂财物,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样构成受贿罪,成立受贿罪的间接正犯。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具体情形区分受贿财物和“亲友馈赠”,要注意查明是否具有亲友关系,日常往来情况如何,所送财物价值等综合判断。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家庭式共同受贿的证据特点和证据运用。证明受贿案件主要事实的直接证据少是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证据难题。受贿案中,物证、书证较少,言词证据地位突出。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收集证据时,特别注意言词证据的固化,全面收集证据,使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条。
【关键词】:家属 身份犯 受贿罪 共犯 实行行为 司法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9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家庭式共同受贿犯罪的概述10-17
- (一)受贿共犯条款的演变10-11
- (二)“家庭型”共同受贿中“家属”的界定11-13
- (三)家庭式共同受贿的特点13-16
- (四)家属成立受贿共犯的法律依据16-17
- (五)受贿共犯条款系注意规定17
- 二、“家庭型”受贿的构成要件分析17-25
- (一)家庭型共同受贿故意中“明知”的认定17-21
- (二)家庭式共同受贿实行行为的认定21-25
- 三、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具体情形25-32
- (一)亲友馈赠行为的认定25-26
- (二)家属代收行为的认定26-28
- (三)家属掩饰、隐藏贿赂款物行为的认定28-29
- (四)家属介绍贿赂行为的认定29-31
- (五)国家工作人员放任家属索贿、收贿行为的认定31-32
- 四、“家庭式”共同受贿案件的证据问题32-39
- (一)实务中面临的证据难题32-35
- (二)收集证据时应要注意的问题35-36
- (三)“家庭式”共同受贿证据运用36-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受贿犯罪研究的理论创新——评《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理论与实务》[J];人民检察;2003年08期
2 冀建峰;论间接受贿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7期
3 叶小琴;中国古代受贿犯罪立法的历史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晓鸣;李友灿受贿犯罪纪实[J];检察风云;2004年20期
5 刘天明;国内巨贪李友灿受贿犯罪实录[J];政府法制;2005年01期
6 马长生,王洪龙;论我国受贿犯罪之应然主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7 谢佑平;胡骁;;受贿犯罪的认定与预防控制[J];求索;2006年02期
8 李连嘉;张旭明;孙晴;;认定受贿犯罪的若干难点问题——原山西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受贿案总结[J];中国检察官;2007年02期
9 张云鹏;林立军;;论受贿犯罪推定规则的确立[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铭铿;王叶峰;;论“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祖洋;;涉企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曾ng;;试论刑法受贿罪中“索而未取”“收而不受”“受而不收”等情况的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铁晓迪邋汤维骏;新类型受贿犯罪的预防对策[N];检察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新友;高检院要求同步查处行受贿犯罪[N];检察日报;2013年
3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检察院 董滨;查办新型受贿犯罪如何提高调查能力[N];检察日报;2009年
4 南通市检察院 梅毅;“投资分红”型受贿犯罪的实践判断规则[N];江苏法制报;2009年
5 湖北省襄樊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 林雷 周素英;防范“高墙”内受贿犯罪的四点意见[N];检察日报;2010年
6 郭小锋 李巧霞 北京市检察院 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出资也可以成立干股受贿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7 启东市纪委 张裕新;受贿房屋如何计算赃款[N];江苏法制报;2011年
8 王洪松 赵海 谢印旺;“村官”受贿犯罪缘何减少了?[N];检察日报;2003年
9 王斗斗;“两高”详解合击新型受贿犯罪缘由[N];法制日报;2007年
10 武汉大学法学院 罗永鑫;重新构建我国受贿犯罪罪名体系[N];检察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巍;新型受贿犯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巍;斡旋受贿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东辉;斡旋受贿犯罪主体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郭红波;论我国受贿犯罪的立法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程超;论斡旋受贿犯罪认定的若干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梁智勇;受贿犯罪数额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健;论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8 平向阳;近年来受贿犯罪的特点与法律预防[D];苏州大学;2009年
9 舒明生;斡旋受贿犯罪的理解与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雷雨;论受贿犯罪及其侦查[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44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