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立帮助行为 刑事可罚性 中立性 限制处罚 客观归责理论
【摘要】:"中立性"既是中立帮助行为之特质,也是确定行为可罚性的事实根据。基于行为"中立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维持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与法益保护机能动态平衡的客观需求,即便中立帮助行为对他人实施犯罪具有事实性或物理性因果贡献,也不应无差别地全面肯定其刑事可罚性。然而,限制行为可罚性的既有路径不是限制逻辑存在明显瑕疵,就是限制标准过于暧昧、限制结论过于恣意,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根本无法担负起限定处罚范围的重任。确定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应当立足行为之"客观中立性"特征,通过演绎客观归责理论,规范评价行为升高正犯实行犯罪的风险是否为法所不允许。只有在违反相关刑法前规范升高正犯行为之风险且该规范之目的在于避免行为被用于犯罪时,才应肯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立帮助行为 刑事可罚性 中立性 限制处罚 客观归责理论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分类号】:D914
【正文快照】: 在分工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之下,个体之间的协作性和依赖性成为个体正常交往之当然前提,任何人只要想有意义地生活于现今社会,就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承担所负之社会职责,鲁滨逊式的离群索居生活模式永远停留于小说之中,而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痕迹。现实中,不仅个体有意义地生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华,邵维国;帮助行为若干问题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朱小燕;;在组织卖淫犯罪中公安干警的帮助行为应如何定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3 黎宏;;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姜敏;;法益保护前置: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路径选择——以帮助行为正犯化为研究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徐牧驰;;帮助型犯罪基本问题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张伟;;中立帮助行为探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5期
7 张慧娟;;帮助犯的帮助行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8 劳文杰;;李某凯强奸案的争议与分析——威胁下帮助行为的认定[J];中国检察官;2011年14期
9 丑丽;杨波;;对基于特殊关系的中立帮助行为的出罪思考[J];学理论;2012年36期
10 于志刚;;搜索引擎恶意链接行为的刑法评价[J];人民检察;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润海;论刑法中的中立帮助行为[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刘长斌;帮助行为的“正犯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3 郑梦凌;中立的帮助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陈丹;网络共犯类型认定探析[D];安徽大学;2016年
5 顾颖;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6 蔡萌迪;帮助行为的正犯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陈琦;帮助行为独立成罪的立法实践之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齐懿;中立帮助行为的可处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卢峰;帮助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李奇;论帮助行为的“正犯化”[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33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53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