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庆阳西峰区某大底盘双塔框剪结构弹塑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06:40

  本文关键词:庆阳西峰区某大底盘双塔框剪结构弹塑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高层建筑 静力弹塑性分析 动力弹塑性分析 罕遇地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到高速推进阶段,高层及超高层在各地广泛兴建,高层结构建筑物越来越多。虽然高层建筑解决了有限的空间利用问题,但高层建筑层数多,使用面积大,容纳的人数较多,一旦遇到地震,特别是罕遇地震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所以评估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对位于庆阳西峰区的某一大底盘双塔框剪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四个方面分别概述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论的实现步骤和发展前景,比较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假设和分析模型,并对一些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次对结构在多遇地震条件下,进行小震弹性分析和弹性时程补充分析,计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最后在罕遇地震条件下,分别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对楼层结构的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计算,并将得到的重要指标进行比较,评估破坏情况,为建筑结构提供合理科学的抗震设计。在罕遇地震下,结构能保护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结构楼层质量分布均匀,扭转效应小;刚度分布合理,不存在薄弱层;结构构件基本无超限情况,处于弹性状态,结构没有发生破损。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未发生倒塌,只是部分构件发生破坏,通过对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法比较,静力弹塑性下底部结构破坏明显,结构在动力弹塑性分析下,各层部位都出现损伤,就计算结果而言,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偏大。而在塑性铰分布情况来看,动力弹塑性分析所得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整体而言,结构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高层建筑 静力弹塑性分析 动力弹塑性分析 罕遇地震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73.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引言9-10
  • 1.2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10-11
  • 1.3 弹塑性分析研究现状11
  • 1.3.1 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现状11
  • 1.3.2 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现状11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1-13
  • 2 弹塑性分析法13-30
  • 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13-27
  • 2.1.1 概述13-14
  • 2.1.2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的实施步骤14
  • 2.1.3 结构构件单元介绍14-16
  • 2.1.4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16-21
  • 2.1.5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确定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目标位移21-27
  • 2.2 动力弹塑性分析法27-29
  • 2.2.1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28
  • 2.2.2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地震波输入选择28-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3 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小震弹性研究30-57
  • 3.1 工程简介30-34
  • 3.1.1 工程概况30
  • 3.1.2 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及主要构件参数30-34
  • 3.2 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参数及抗震设防目标34-36
  • 3.2.1 地震参数取值34
  • 3.2.2 构件抗震等级34
  • 3.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34-36
  • 3.3 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36-48
  • 3.3.1 软件原理及参数设置36-37
  • 3.3.2 主要计算结果37-46
  • 3.3.3 计算结果汇总及分析46-48
  • 3.4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补充分析48-56
  • 3.4.1 分析目的及参数选取48-50
  • 3.4.2 地震波反应谱与规范谱对比50
  • 3.4.3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50-55
  • 3.4.4 反应谱分析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的对比。55-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4 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57-65
  • 4.1 概述57
  • 4.2 软件原理及参数设置57-58
  • 4.3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58-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5 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65-75
  • 5.1 概述65
  • 5.2 软件原理及参数设置65
  • 5.3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65-72
  • 5.4 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72-73
  • 5.5 本章小结73-75
  • 6 结论与展望75-78
  • 6.1 结论75
  • 6.2 对结构的设计建议75-76
  • 6.3 不足与展望76-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希平;;某高层双塔连体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4年22期

2 刘会欣;杨群星;;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J];山西建筑;2014年30期

3 肖遥;张郁山;靳超宇;;高层建筑时程分析中地震动时程选择和修改方法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4年03期

4 赵金龙;刘英利;杜秉旋;;Pushover分析在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5 刘鑫;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不同弹塑性分析软件在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中的联合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11期

6 万卫;薄景山;李孝波;李平;;基于PKPM设计程序的高层结构震害预测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7 侯炜;;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8 李俊锋;章勇;郁钧s,

本文编号:1004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04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