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乌鲁木齐市旅游气候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09:32

  本文关键词:乌鲁木齐市旅游气候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 气候 舒适度 评价模型 乌鲁木齐


【摘要】:利用乌鲁木齐1962—2011年的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影响旅游气候舒适度资料,对其进行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分析。在计算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WCI)和着衣指数(ICL)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综合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5—9月为适宜旅游期,4月为年内旅游从不适宜到适宜的过渡期,10月为年内旅游从适宜到不适宜的转变期,11月至翌年3月为不适宜旅游期。近50 a以来,乌鲁木齐市气温升高、风速降低、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基本保持稳定,气候特征呈暖湿化趋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增加了游客出游期间的舒适度;冬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全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增加,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旅游 气候 舒适度 评价模型 乌鲁木齐
【基金】: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2011T2Z42) 自治区外专局2012年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20126500026)
【分类号】:F592.7;P463.3
【正文快照】: 气候由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日照、降水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对自然界生境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1-2〕。一个地区气候的舒适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旅游季节的长短和旅游资源的品质,同时,气候条件还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出游时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2 冯新灵;罗隆诚;张群芳;冯自立;;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6年04期

3 杜刚,魏守忠,常绪正,李奇;新疆三工河流域气候暖湿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4 姜逢清;李珍;杨跃辉;;乌鲁木齐降水分布型及其40多年来的变化[J];干旱区研究;2006年01期

5 刘惠云;王晓梅;肖书君;逯文华;;乌鲁木齐市近40多年降水演变特征[J];干旱区研究;2007年06期

6 刘明春;杨晓玲;殷玉春;胡津革;;武威市相对湿度气候特征及预报[J];干旱区研究;2012年04期

7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刘文平;刘月丽;安炜;郭慕萍;于万荣;;山西省近48a来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9 奚秀梅;赵景波;;近49a乌鲁木齐气候变化及其与EI Nino/La Nina事件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2年05期

10 孙根年;马丽君;;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鹏;青海军;;自然风景质量评价法在绵阳市旅游资源分等定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2 项晓美;孙莉莉;吴霞;;丽水东西岩景区与市区夏季气温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翁玲;姚正兰;陈宇;;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5 邸少华;谢立勇;宁大可;;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6 孔祥晨;张雪艳;崔彩;郭鑫磊;;东胜区历年降水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7 郭俊刚;王淑娟;;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8 刘忠礼;方雯;陈萍;;博州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9 李白萍;吴菊新;潘贵元;多吉桑珠;陆奎勇;;藏东三江流域日照百分率气候变化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10 韦佩琼;叶小丽;;罗城县近52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丽;孙燕;;近50年来北京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翁玲;姚正兰;陈宇;;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望玲;刘火胜;张翠荣;江鸿;柳戊弼;王康;;近58年武汉城市环境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永金;袁峡;吐尔逊古丽;买买提;李卫红;;中国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研究综述[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辛渝;陈洪武;李元鹏;张新;卢戈;博力健;;北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多尺度突变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黄鹤;张会贞;刘浩;;近45a河北中部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刘宽晓;侯丽萍;徐庆涛;;兴安盟旅游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杨;周亦平;李瑞民;;基于GIS的浙江省旅游舒适度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向立平;空调客车内气流分布特性及动态热舒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8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祁素萍;城市园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周秋文;基于GIS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孔伟;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舒镜镜;加拿大入境美国旅游及地域对接对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钞锦龙;环渤海沿海城市水热条件演变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振飞;长三角城市及城市群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2 吴素芬,张国威;新疆河流洪水与洪灾的变化趋势[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3 罗格平,陈嘻,胡汝骥;基于AVHRR/NOAA影像的天山北坡近10a植被变化[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4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靳英华;廉士欢;周道玮;徐金斌;彭聪;;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7 徐继填,葛全胜,席建超,尹泽生;西部旅游资源的赋存环境及分类[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8 李志;王健;刘文兆;;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9 骆高远;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10 姜逢清,朱诚,胡汝骥;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贤为,邹旭恺,马天健,王效瑞;黄山旅游气候指南[J];气象;1999年11期

2 冯立梅,蒋晓伟,刘小英,任朝霞,刘庆友,杨达源,冒宇晨;庐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深度开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梁平,舒明伦;黔东南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J];贵州气象;2000年04期

4 李京平,胡毅,朱克云;丽江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李伟伦;旅游开发区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客流量预报[J];浙江气象;1999年03期

6 罗冰,陈忠;庐山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思考[J];江西气象科技;1999年04期

7 宋静,姜有山,张银意,陈飞,郭静;连云港旅游气象指数研究及其预报[J];气象科学;2001年04期

8 梁冰;黄晓梅;;雷州半岛旅游气候资源评估[J];广东气象;2005年04期

9 郭洁;峨眉山旅游气候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王雁;吴宜进;熊安元;刘义;;湖北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综合评判[J];贵州气象;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敬义;陈平;;吊瓜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与高产栽培[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志锋;;嵩县2010年小麦增产气候条件分析及小麦生产技术[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芬;周平;王丽萍;;云南优质烟区气候条件分析[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4 李丽纯;陈家金;李文;;福建省农业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估分析[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建云;;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6 李树岩;潘学标;;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Web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李新;黄久军;雷哲;;平顶山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覃晓朗;胡毅;毕波;;荔波县喀斯特地区气候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西;;紫云“火烘槽子”推广种植冰脆李气候条件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蔡春裕;;盐业生产气象条件分析与盐业气象服务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汪丽军;去年气候条件中等偏差[N];云南日报;2006年

2 刘晓雷;气候总体正常 气温有些偏高[N];平顶山日报;2007年

3 王志贤;何时减轻“水多水少”的困扰[N];福建日报;2007年

4 申欣;宁夏首建酿酒气候条件关系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吴战平;为了大地丰收[N];中国气象报;2002年

6 纪家梅;发挥气象学科优势 保护祖国文化遗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周芙蓉 杨眉;政府决策应更多考虑气象因素[N];贵州民族报;2008年

8 毛翠辉;蝗虫可能“卷土重来”[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通讯员 哈承智;青海旅游随气候变暖增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0 马树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N];吉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玮;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与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汪鹏;大气扩散模型与环境经济损失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牛强;局部人为热释放效应与气温变化关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常荣;区域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红宇;内蒙古草原蝗虫发生气象预测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都娟;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董学士;基于GIS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姜高霞;分层线性模型方法及其降水量的分层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李文博;江汉平原洪涝灾害脆弱性及农户减灾需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卢宏谋;台风灾害下道路生命线系统脆弱性分析及其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8 张静芬;中国亚热带木荷的气候适宜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赵谦;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姜鎏鹏;口前镇居民住宅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5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05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