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结构的青藏高原风积沙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结构的青藏高原风积沙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研究
【摘要】:风积沙作为青藏高原一种重要的局地因素,改变了多年冻土的赋存条件.风积沙的导热系数特征对预报分析其对冻土赋存有利或者不利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非稳态法对青藏高原红梁河风积沙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并结合电镜扫描/能谱分析,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了风积沙的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风积沙平均粒度为242.427μm;标准偏差值为0.125,分选极好;偏度为0.359,接近对称;峰度值为1.086,峰态中等;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75~500μm之间,沙粒均匀,不含黏土及砾石成分,自然堆积状态下其孔隙率为0.391.天然状态下的风积沙颗粒呈类球形,颗粒磨圆度高,点与点接触,颗粒间孔隙较大;表面有明显撞击坑和擦痕,这导致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连通性增强,孔隙率增加.干燥状态下风积沙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较小,孔隙由空气填充,导热系数较低;而在湿润状态下,正温时孔隙中的水间接增大了风积沙的接触面积,导致其导热系数增大;负温时,孔隙内的水变成冰,从而导致导热系数进一步增大.天然状态下,暖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低,导热系数较低,而冷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大,导热系数较大.此外,风积沙为颗粒物质,表面光滑,颗粒之间粘性小,孔隙未被填堵,结构松散,这些因素导致自然堆积状态下其渗透系数较一般细砂大,透水性良好,保水性差,是防冻胀较好的换填材料.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 风积沙 多年冻土 导热系数 微观结构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026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112106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喻文兵)资助
【分类号】:P642.14;P425.55
【正文快照】: 0引言青藏高原海拔高,风蚀作用强烈,多年冻土的广泛分布,原生态系统脆弱[1].在青藏公路建设初期,由于对冻土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线性工程两侧草原植被退化、沙漠化趋势增强[2].据2007年调查显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 142 km,铁路两侧各25 km范围内有流动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以职,郭东信,赵秀锋;青藏高原冻土区沙漠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2 温智,盛煜,马巍,邓友生,吴基春;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原状多年冻土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3 王一博,王根绪,沈永平,王彦莉;青藏高原高寒区草地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4 宋存牛;王选仓;;季节冻土区风积沙土路基冻结过程中水热迁移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5 吕兰芝;金会军;王绍令;薛娴;何瑞霞;于少鹏;;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Ⅱ):砂层和水被[J];冰川冻土;2008年04期
6 庞强强;赵林;李述训;;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7 罗栋梁;金会军;林琳;何瑞霞;杨思忠;常晓丽;;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8 郭德发;新疆地区水工建筑物冻害防治概述[J];冰川冻土;1996年01期
9 李世芳;胡作龙;;新疆兵团垦区风积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10 罗京;牛富俊;林战举;鲁嘉濠;;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典型热融湖塘周边多年冻土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2 于健龙;石红霄;;草原毛虫对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李兴柏;李国玉;毕贵权;穆彦虎;张青龙;;石油污染土体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王根绪,程国栋,刘光秀,徐中民;论冰缘寒区景观生态与景观演变过程的墓本特征[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5 王可丽,程国栋,江灏,马耀明,胡泽勇;青藏铁路沿线地表和路基表面热力学模式(II):无云大气条件下模拟试验结果分析[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6 孙志忠,马巍,李东庆;多年冻土区块、碎石护坡冷却作用的对比研究[J];冰川冻土;2004年04期
7 胡明鉴,汪稔,孔令伟,葛修润,石祥锋,黄明奎;青藏铁路透壁通风管通风路基模型试验及初始温度场特征[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8 李国玉,李宁,全晓娟,杨黎明;青藏铁路可调控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的三维非线性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9 孙永福;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10 李森,高尚玉,杨萍,陈怀顺;青藏高原冻融荒漠化的若干问题——以藏西-藏北荒漠化区为例[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文;;基于GIS的青藏铁路数字路基[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冯文杰;马巍;盛煜;;路基边坡遮阳措施对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国玉;李宁;牛富俊;喻文兵;石磊;毕贵权;;高温冻土区开放新型复合护坡路堤热稳定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全晓娟;李宁;苏波;李国玉;;冻土地区碎石路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李国玉;常斌;李宁;;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青藏高原高含冰量冻土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苏波;李宁;全晓娟;;人工调控条件下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段通风路基冷却机理数值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杨成松;何平;程国栋;施烨辉;;冻土热融下沉研究的现状和进展[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薛景轩;王燕凌;;西峰黄土高原地温与苹果发育期的关系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马巍;张鲁新;吴青柏;;利用不同块石路堤结构调节其下伏冻土不均匀温度场的作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强;宋若文;朱春潇;;高速公路盐渍土路基风积沙换填技术探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金;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许兰民;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兴元;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谋;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汤国璋;多年冻土隧道开挖稳定性及其渗漏水特征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6 张锦华;藏北公路沿线车辆碾压干扰下矮嵩草草甸恢复演替及“3S”监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李轶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冯永忠;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胡建华;多年冻土区路堤填土改良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10 蒋武军;利用多孔介质局部非热平衡理论研究透壁式通风管路基的温度特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海英;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代红娟;察格高速公路盐渍土填料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董鉴峰;漠河地区多年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文才;青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霍元坤;机车荷载对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稳定性影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6 齐雁冰;高寒地区荒漠化土壤发生特性及其形成演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徐彬;一种寒区冻土地基新型桩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性状探讨[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何建平;青藏铁路冻土环境下浅埋给水管道保温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董慧霞;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和草根生长及土壤抗蚀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康佳梅;新型块石护坡的降温效果与冷却机理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栋;石质冻胀丘[J];冰川冻土;1979年01期
2 程国栋;中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加拿大北部多年冻土的一些差别[J];冰川冻土;1979年02期
3 周有才;季节性冻结区水分动态研究方法商榷[J];冰川冻土;1980年01期
4 戴竞波,李恩英;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雪盖对地温的影响[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5 程国栋,王绍令;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J];冰川冻土;1982年02期
6 陶兆祥,张景森;大含水(冰)量融冻土导热系数的测定研究[J];冰川冻土;1983年02期
7 张廷军,童伯良,李树德;我国阿尔泰山地区雪盖对多年冻土下界的影响[J];冰川冻土;1985年01期
8 黄大庭;青藏高原通天河盆地的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融区的发展趋势[J];冰川冻土;1986年01期
9 安维东,陈肖柏,吴紫汪;渠道冻结时热质迁移的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1987年01期
10 王绍令;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形成及演化的探讨[J];冰川冻土;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旭;高晓兵;秦慧敏;陈沛霖;;土壤及其与黄沙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建林;新疆风积沙力学性质与动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2 华锋;风积沙作为路面结构材料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3 李万鹏;风积沙的工程特性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李志勇;风积砂的压实机理及路用承载力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牟献友;谷攀;;国内风积沙工程特性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022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2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