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经济效率 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
【摘要】:在探讨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内涵后,利用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城镇化、产业、政府管理等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多数城市2003年前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处于上升状态,2003年后出现一定程度下降;2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和江苏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差异程度呈增大趋势,2003年之后浙江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差异逐渐缩小,并且长三角地区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建设用地配置的不均衡;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和政府影响力能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经济效率 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4)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3_299)
【分类号】:F299.23
【正文快照】: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2011年人均GDP超过6 000美元,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但经济发展依然没有摆脱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模式,在资源利用管理上“高代价、低效率”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璞;张文新;庄力;黄合;;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以丰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王智波;;开征物业税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较静态模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4 陈荣;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4期
5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黄金川;;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地理学报;2011年08期
6 李新春;李胜文;张书军;;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单要素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7 龙拥军;杨庆媛;陈琳琳;洪辉;;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9 黄季q;朱莉芬;邓祥征;;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9期
10 刘传明;李红;贺巧宁;;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2 雷均;郑钦玉;张云兰;罗明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3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4 周璞;张文新;庄力;黄合;;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以丰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龙拥军;许丽君;;关于小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利用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王晓军;刘毅华;;土地利用公平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7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8 李涛;高义;李晓敏;李团结;李晓明;杨琴;;珠江口有居民海岛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9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10 解明明;张立峰;刘玉华;;白菜与甜菜间作的生长与资源利用效果[J];北方园艺;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卢荣安;杨云挺;;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龙拥军;杨庆媛;;小城镇建设中适度用地的几个问题[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2 韩美琴;陈银蓉;;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3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4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浮,王良健;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6 J.Vernon Henderson;;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7 张民省;;浅论我国城市巨型化发展的危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8 曹广忠;徐子芝;;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9 张占录;;基于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及空间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10 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三红;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庆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3 施秧秧;DEA方法与Tobit模型相结合的工业用地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现太;中国工业技术效率研究——基于DEA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09期
2 吴先华,齐相贞;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3 ;细化监管是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1期
4 方先知,何继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5 焦清;赵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布局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6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唐孜斌;;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1期
7 尹庆志;;菏泽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8 黄兴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9 李宗华;;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5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李琳;陈松林;邓华灿;;基于分形理论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8 陈华;邓传明;狄秀梅;;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怀志;吴克宁;靳取货;;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兴局;长兴鼓励建设用地复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3 颜晨;北京第二次土地联席会将为土地政策定调 建设用地在调控重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湖南省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禹盛初;建设用地怎样跟踪检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赵黎明;建设用地的置换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柳尧杰;我市建设用地文章“破题”[N];莱芜日报;2007年
7 冯军 冯国南 俞义;今年建设用地启动指标5595亩[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志军邋通讯员 李欣松;我区去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同比下降11.53%[N];法治快报;2008年
9 魏继禄邋记者 魏有景;加强供后监管 规范建设用地[N];南昌日报;2008年
10 田扬 张继军;滁州市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月报制度[N];安徽经济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龙;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红欣;石家庄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小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刘宗强;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菊琴;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良将;现行建设用地配置模式真的管用吗?[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宿洪超;吉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发超;省域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敏;澧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郝方方;基于城镇化进程的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5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