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带梁式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某带梁式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现代高层建筑朝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比如在同一座高层建筑中,上面布置成住宅、宾馆等小开间形式,下面布置成大型商场、文化餐饮等娱乐场所。为了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一般在这种综合体的底部大空间楼层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而在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为了实现这种布置,往往会在下部某楼层设置转换层。此类结构竖向传力不连续,而且转换层上下刚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刚度突变,对结构抗震不利。目前对这种复杂结构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而且我国现行规范,对此类结构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针对具体工程,认真研究转换层的形式和所处位置对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效果的影响。如何评估这类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已成为众多结构抗震研究者和设计人员的课题。本文研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梁式转换层,对其形成的高位转换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受力和抗震性能分析。先通过PKPM和MIDAS BUILDING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验算该结构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然后改变转换层设置位置,建立四种基本模型,运用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得出转换层设置位置的改变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下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对转换层设置在6层的高位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整体评价。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法几种分析方法。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为带梁式高位转换结构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换层 抗震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73.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13-15
-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13-14
- 1.1.2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趋势14-15
- 1.2 转换层结构的研究15-22
- 1.2.1 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5-18
- 1.2.2 转换层结构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8-21
- 1.2.3 梁式转换的受力特点与结构设计21-22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2-24
- 第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与分析方法24-31
- 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的发展24-26
- 2.2 抗震分析方法26-29
- 2.2.1 底部剪力法27
- 2.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7-28
- 2.2.3 时程分析法28
- 2.2.4 静力弹塑性推覆法28-29
- 2.3 梁式转换层的抗震分析及软件的选择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研究31-54
- 3.1 工程概况31-32
- 3.2 计算软件、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32-35
- 3.3 多遇地震下两种软件的计算分析与对比35-38
- 3.4 不同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38-52
- 3.4.1 结构振型及自振周期受转换层位置的影响38-40
- 3.4.2 结构位移受转换层位置的影响40-47
- 3.4.3 结构剪力受转换层位置的影响47-50
- 3.4.4 结构竖向刚度受转换层位置的影响50-52
- 3.5 本章小结52-54
- 第四章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54-66
- 4.1 弹性时程分析54-58
- 4.1.1 地震波的选取54-56
- 4.1.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56-58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推覆分析)58-65
- 4.2.1 X向Pushover分析60-63
- 4.2.2 Y向Pushover分析63-65
- 4.2.3 结果分析65
- 4.3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6-68
- 5.1 结论66
- 5.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2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竹屋抗震性能令人吃惊[J];世界竹藤通讯;2004年04期
2 海涛;;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思考[J];建筑;2006年19期
3 李晓明;杨伟;谢光辉;;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4 ;住房抗震性能成为百姓购房关注点[J];西部资源;2008年03期
5 张蕾;程卫红;张志军;;民用住宅的抗震性能探究[J];今日科苑;2010年12期
6 沈林;沈小璞;张伟林;刘运林;;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地震科普家族新成员——建筑物抗震性能演示模型[J];城市与减灾;2011年01期
8 崔奇;;影响住宅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03期
9 林奕禧;邝春光;;珠海市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诊治有关问题探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年Z3期
10 谢辛辛;;浅谈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吴建有;曹万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华;;L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谢强;薛松涛;陈昒;姚谦峰;王清敏;;高层轻板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斌;陈颖;;闽东地区联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国庆;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常州凯悦中心12#楼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7 王玉岚;蒋沧如;;底部框剪砖房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曹炳政;罗奇峰;;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董军;吉小萍;;两类新型隅撑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梁钰;孙伟;;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冼云儿 谢宏栋;穗番禺区普查建设工程抗震性能[N];广东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5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记者 谢峰 通讯员 裴蕾;高楼绑“韧带”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8 王庆;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李根梅;要让群众住上抗震性能好的新房[N];固原日报;2008年
10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东序;CFRP加固局部薄弱柱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满荣;单跨三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曾武华;基于概率的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夏樟华;钢筋混凝土箱型墩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5 陈俊;预制混凝土底层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6 杜文学;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7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飞;混凝土箱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锋;土坯房屋基本力学和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参数敏感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范值慎;高地震烈度区超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3 范秀英;无伸缩缝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廖术龙;配竹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钰;人工模拟酸雨环境下腐蚀RC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勇;多层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破坏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子胜;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姣姣;宁夏生态移民住宅抗震性能及能源自维持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白军刚;带梁式与斜柱式转换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D];长安大学;2015年
10 霍啸苏;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Pushover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8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5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