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19 23: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岩体基本质量 岩体质量指标BQ 工程岩体分级 边坡工程岩体分级 边坡岩体自稳能力


【摘要】:对于线路工程上具有普遍性的岩质边坡,因数量多,范围广,工程勘察深度相对较浅。依据规范的测试和试验,建立一种基础性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实现边坡工程岩体分级,并根据行业要求与经验提出支护措施,对提高岩质边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科学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没有涉及边坡工程岩体分级,在深入研究和系统消化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成果基础上,提出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简称BQ-RSlope方法)。该方法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基础上,考虑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类型与延伸性、结构面产状与坡面间关系以及边坡内地下水发育程度等影响因素,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进行修正,由此确定边坡工程岩体级别,并给出各级别边坡工程岩体自稳能力的评价。结合4个边坡工程10个坡段的应用性验证,表明依据文中方法获得的各边坡坡段的岩体质量分级以及该基于质量指标对边坡稳定性的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总体相符,提出的依据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是合适的。
【作者单位】: 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岩石力学 岩体基本质量 岩体质量指标BQ 工程岩体分级 边坡工程岩体分级 边坡岩体自稳能力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710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9014,5120902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鉴于岩体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岩体介质与人类工程建设的密切相关性,岩体或工程岩体的分级一直被认为是岩石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最基本内容,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自1926年普罗托吉雅柯诺夫提出的普氏分级法以来,工程岩体分级已经有近90 a的发展历史。由于岩体地下工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学晟;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2年04期

2 万国荣,石豫川,王哲,冯文凯,陈谦应;SMR法在公路边坡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3 石豫川,王哲,万国荣,王振宇,陈谦应,唐胜传;山区高等级公路边坡岩体分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4 孙东亚,陈祖煜,杜伯辉,曹永成;边坡稳定评价方法RMR-SMR体系及其修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4期

5 黄昌乾,范建军,丁恩保;边坡岩体质量分类的SMR法及其应用实例[J];岩土工程技术;1998年01期

6 邬爱清;柳赋铮;;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应用与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海锋;杨重存;朱合华;王华牢;杨彦民;;公路隧道围岩压力研究与发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康志强;周辉;冯夏庭;杨成祥;;地下隧洞岩体质量的可拓学理论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张鹏;陈剑平;肖云华;赵安平;;粗糙集—小波神经网络在隧道围岩分类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4 王艳辉,蔡嗣经,宋卫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下矿山岩层移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李克庆;谢玉铃;徐九华;;基于两类总体的边坡稳定性判别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张鹏;陈剑平;张丽;肖云华;;隧道围岩断面轮廓分维数与岩体质量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建斌,蔡靖疆,巨广宏,冯庆祖;岩体硬性结构面精测及量化处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张孝伟;;浅埋隧道衬砌结构内力与跨度的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9 尹红梅;张宜虎;周火明;钟作武;;工程岩体分级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8期

10 林韵梅,王维纲;岩体工程稳定性分级的研究[J];东北工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生文;伍法权;;基于模糊数学的TBM施工岩体质量分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涂新斌;;Toppl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intake slope for the Fengtan Hydropower Station enlargement project,Mid-South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3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陈卫红;;龙滩水电站左岸边坡工程地质研究及蠕变体B区岩体质量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Influence of deep seated discontinuities on the left slope of JinpingⅠHydropower Station and its stability analysi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董兆祥;陈红石;王彦祺;宋雪琳;匡少华;;工程岩体定量分带方法的探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6 宋成辉;李晓;;利用3DEC分析某高速公路隧道岩体力学参数[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钟洛加;沈贵文;;BP神经网络方法在三峡库区滑坡预测中的应用[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8 卢平;;自然岩体块度分布研究进展及其工程意义[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祁生文;伍法权;王大国;李晓;李守定;;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的施工速度(AR)与围岩分类[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祁生文;伍法权;王大国;李晓;李守定;;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的施工速度(AR)与围岩分类[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耀平;矿山空区诱发的岩移特征及覆盖层冒落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聂雯;层状砂岩岩爆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彭念;原位扩建隧道围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严宗雪;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应力路径与空间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胡夏嵩;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10 翟东海;加乘型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和应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辉;隧道群联络斜井方案确定与施工设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亮;浅埋及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大跨度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伟强;官地水电站地下厂房分段开挖性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峰;惠州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卫东;茶镇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监控测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胡聿渊;茶镇隧道施工监控测量与数据分析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春晓;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郭桢;天津蓟县老虎顶矿区软岩边坡可靠性评价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毕成双;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站分离双洞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沛田,崔洪业,张丽;重庆市工程岩体分级讨论[J];地下空间;2002年03期

2 周志东,胡卸文,张倬元,黄润秋;西南某水电站坝肩岩体质量分级方法选取探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柳赋铮;岩体基本质量和工程岩体分级[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年S1期

4 董学晟;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2年04期

5 李攀峰;杨建宏;聂德新;;岩体体积节理数的修正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6 李云林,,蔡斌;“工程岩体分级”国家标准在高坝洲工程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4年03期

7 刘明维;郑颖人;;边坡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确定方法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茹;唐春安;王述红;;岩石点荷载试验若干问题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赵其华;陈近中;彭社琴;;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质量分类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10 李胜伟,李天斌,王兰生;边坡岩体质量分类体系的CSMR法及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2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4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7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8 ;信息与动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1期

9 ;首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J];岩土工程界;2006年07期

10 虞哲蓉;国际岩石力学专题讨论会会讯[J];地质科技情报;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2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何湘清;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高艳霞;川西致密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7 童凯军;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地应力场特征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3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63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e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