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碎屑砂岩三轴压缩下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7:08

  本文关键词:碎屑砂岩三轴压缩下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碎屑砂岩 试验研究 强度 变形


【摘要】:基于碎屑岩组织结构疏松、含水率较高、物理力学性能较差、呈孔隙式胶结接触等特点,对碎屑砂岩首先开展了物理特性试验分析,认为其微、细观结构复杂、内部破坏严重,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绢云母等,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属微透水、小孔隙率砂岩,且渗水化学侵蚀并不显著。其次,开展了静水压力、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碎屑砂岩的强度和变形破坏特性。最后,初步探索了物理特性与强度变形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静水压力为2.6 MPa时,岩样内部微缺陷压密完成;单轴压缩曲线呈明显6阶段特征,峰值应力达0.98 MPa,属脆-延性破坏;三轴压缩条件下,岩样呈压缩为主的延性扩容破坏,轴向压缩和环向体积扩容达6%和4%;曲线无明显破坏荷载,呈现非线性、塑性硬化、存在屈服平台和体积由压缩向扩容过渡等特性。且体积扩容破损应力与屈服应力基本相同,扩容转折点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围压可增强岩样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试验结果旨在为岩石工程稳定分析及本构模型构建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岩石力学 碎屑砂岩 试验研究 强度 变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1172090) 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No.PKLHD2013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13CX02095A)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是一种非均质的多相复合结构,是地质环境中生成、演化形成的不同矿物的集合体。工程意义上的岩石均赋存于复杂地质环境中,三向应力作用下,岩石材料内部初始裂隙、孔隙等微缺陷不断变化,新生微裂隙不断扩展、贯通,进而产生破坏[1-3]。因此,岩石变形破坏特性对水利、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2 朱建明,徐秉业,任天贵,高谦;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破裂岩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3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4 袁静,赵澄林;水介质的化学性质和流动方式对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陈鑫;袁静;钟建华;杨玉平;杨玉芳;;东营凹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中的黏土矿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卢应发,田斌,黄文捷,邵建富;大孔隙率砂岩的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邓荣贵,周德培,张倬元,付小敏;一种新的岩石流变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8 卢允德,葛修润,蒋宇,任建喜;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和本构方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5期

9 陈景涛;冯夏庭;;高地应力下岩石的真三轴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10 苏承东;张振华;;大理岩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与能量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德兵,张建海,刘麟,李长禹;土卡水电站坝后式厂房结构应力及稳定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杨蔡君;吴德义;;深井软岩表面变形随围岩性质变化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熊诗湖;邬爱清;周火明;;层状软岩力学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5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6 蔡晓鸿;蔡勇斌;蔡勇平;甘晓荣;孙富学;;二向不等围压和内压作用下椭圆形洞室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马时强;;酉水隧道围岩大变形及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8 柴柏龙;李晓红;卢义玉;康勇;冯卫强;陈凌云;;大跨度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9 陶连金;蒯本秋;张波;;松散软岩巷道破坏的颗粒离散元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小伟;谌文武;刘高;韩文峰;;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TBM施工预留变形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赵自豪;陈世江;伍永平;;西部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FLAC数值分析[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亓荣强;;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实践与合理支护形式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3 王旭东;付小敏;;蚀变岩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力学及变形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4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王正才;;注浆加固技术在极软岩巷道支护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罗晓容;喻建;张发强;张刘平;侯平;杨樝;陈瑞银;陈占坤;周波;;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7 骆银辉;李建华;;“三江”并流区大型水电站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浅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管旭东;孙进忠;白英;于沭;;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岩质边坡稳定性二维有限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骆银辉;李建华;胡斌;;滇东北地区的软岩流变与边坡变形破坏[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国民;胡剑功;;一种特殊类型边坡——断层带边坡的变形失稳机理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赵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发强;新义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兆平;HS复合型软岩大断面硐室联合支护及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彭玉平;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美政;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应用于软岩峒室稳定性控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徐建来;软岩巷道支护稳定性及数值动态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占武;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影响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平,黄思静,李德敏,刘援朝;粘土矿物绿泥石对碎屑储集岩孔隙的保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林生;卸荷状态下岩爆岩石力学试验[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金济山,石泽全,方华,于智海,任爱华,邹英;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5 王世谦,何生;有机质在沉积物成岩中的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04期

6 王思敬;;以工程地质观点探讨岩体的力学属性[J];地质科学;1966年01期

7 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徐林生,王兰生;岩爆形成机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杨圣奇,张学民,苏承东;岩块声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蔡小虎,高文乐,戴碧勇;大理岩冲击脆断的CT观察研究[J];工程爆破;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华;;高钙粉煤灰与粉煤灰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科技资讯;2006年08期

2 刘旭;闫涛;;关于高钙粉煤灰与粉煤灰混合料性能的试验研究[J];今日科苑;2008年14期

3 佘成学;崔旋;;高孔隙水压力对岩石蠕变特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4 曾世东;夏冰华;王谦;;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5 ;动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6 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范庆忠;李术才;高延法;;软岩三轴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8 刘亚洲;徐进;吴平;何伟;;攀枝花尖山矿区细中粒辉长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矿测试;2009年05期

9 杨林德;闫小波;刘成学;;软岩渗透性、应变及层理关系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10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Q_2黄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敬;朱维申;陈祖煜;卓家寿;张清;;第八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学术论文简介[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武林;;前言[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3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5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6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7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8 李广会;张文玲;赵恩录;;玻壳离子钢化的试验研究[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10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5 记者赵卫华;河北:增加集中执法强度[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6 武鸿舍 王军朋;魏钢考察中航工业强度所[N];中国航空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俊德;试验,为明天奠基[N];张掖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双;力度不减 强度不变 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N];盘锦日报;2009年

9 记者 桑学勇 通讯员 陈海伦;提升低温条件下设备试验研究能力[N];国家电网报;2011年

10 记者 周瑞;我州藏羊改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孙军;曲轴—轴承系统摩擦学、刚度和强度的耦合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王怀亮;复杂应力状态下大骨料混凝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和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张越;复合层合枪管强度及温度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江涛;基于细观力学的脆性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荚颖;辽西风积土特性及冻融后结构性演变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2 汪莉;加筋土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王德平;复合自燃煤矸石矿渣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4 李国栋;派酶加固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苏益声;蜂窝钢梁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毛媛;西—汉高速公路膨胀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孟长江;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与强度的试验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杜勇;SrO-Al_2O_3-SiO_2系统微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孙进;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建辉;基于ANSYS的大吨位双回转铁路起重机转台结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7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77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