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过程中絮体形貌的PIV成像观测与表征
本文关键词:混凝过程中絮体形貌的PIV成像观测与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 絮体形态 Taylor-Couette流场 PIV
【摘要】:采用粒子成像速度场仪(PIV)对Taylor-Couette反应器内的混凝过程中絮体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与表征.结果表明,内筒转速在20~60r/min范围内,生成的絮体颗粒较大,粒径分布均匀,絮凝沉淀效果最好.由于内筒旋转速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混凝流场形态的变化,所以混凝过程中流场形态的变化对絮体生长过程有重要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混凝效果.混凝过程中流场的周期性变化、涡间存在液体传递的波状涡结构有利于絮体颗粒的结合生长,并导致较高的絮凝沉淀去除率.这也说明PIV技术能够在测量流场的同时较好地反映混凝过程中微絮体的形貌变化特征,从而实现对絮凝过程的原位观测与表征.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关键词】: 混凝 絮体形态 Taylor-Couette流场 PIV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68025)
【分类号】:TU991.22
【正文快照】: 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是一种全场、动态、非接触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在流场中投加示踪粒子后,即可用来测定整个流场的瞬时速度,从而定量揭示复杂和非稳定流的总体结构,目前广泛应用于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用于水、风、火焰燃烧及喷射等各种流场测量与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福义,徐勇鹏,赫俊国,汪义强,张晓红;南方低浊高藻水的网格絮凝工艺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2期
2 汤鸿霄,栾兆坤;聚合氯化铝与传统混凝剂的凝聚-絮凝行为差异[J];环境化学;1997年06期
3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4 刘百仓;黄尔;鲁金凤;白玉华;李涛;杨国洪;蒋文涛;;混凝工艺水力条件的优化与絮体尺寸特性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5 陈钊;郭永彩;高潮;;三维PIV原理及其实现方法[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4期
6 毛玉红;常青;曾立云;余昌全;;亚微涡旋的混凝作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存;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左金龙;;城市供水中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3 王靖宇;胡兴军;张英朝;;小客车的PIV试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4 郑崇统,郭朝晖;无机铝系混凝剂去除电镀废水中CN~-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05年04期
5 杨丽芳;张志军;张文波;;混凝法处理含镍电镀废水[J];电镀与环保;2011年03期
6 席美云;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开发和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4期
7 肖玲;张婧;;交联壳聚糖季铵盐与聚合铝复合的絮凝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8 宁寻安;李凯;李润生;温琰茂;;聚氯化铝溶液形态的透射电镜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李可群;;聚合铝中Al_(13)百分数取最大值的条件[J];高师理科学刊;2011年05期
10 边凌飞;;几种混凝剂应用于活性染料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邵春雷;顾伯勤;黄星路;周剑锋;;叶轮流道内部流动的PIV试验[A];江苏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盼月;Hermann H.Hahn;Erhard Hoffmann;曾光明;;铝系混凝剂溶液中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初永宝;高宝玉;岳钦艳;王曙光;;聚合氯化铝中纳米Al_(13)电荷特性及其混凝效果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娄渊知;刘秉涛;;聚合铝/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在污泥脱水中的调理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国红;石宝友;王东升;崔亚莉;;Al_(13)凝聚絮凝特性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娄渊知;刘秉涛;;壳聚糖/聚合氯化铝复合絮凝剂在活性污泥中的调理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蕴智;龙柱;谢来苏;方碧波;;聚合氯化铝用于中性施胶[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晓艳;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龙柱;聚合氯化铝-有机高分子复合物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4 安立超;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工业废水生物降解及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5 张志斌;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处理城市污水试验及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王丽华;利用高铝粉煤灰制备聚合氯化铝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李小忠;聚合十三铝混凝与纳米二氧化铈光催化氧化联用处理微污染水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袁建平;离心泵多设计方案下内流PIV测试及其非定常全流场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08年
9 左金龙;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秉涛;壳聚糖复合剂在水处理中的净化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远见;隧道施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志远;高效澄清浓缩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力;纯聚铝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志坤;电化学技术在膜法制备超纯水预处理中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庞雅丽;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嗅味物质[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杰;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不同浊度源水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赵越;典型二价重金属污染水源水的供水应急控制处理方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胡晓;聚硅酸铝镁复合絮凝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9 靳秀青;多相机三维流场测量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王海军;真实黏度流变仪收缩流道速度场的PIV实验研究及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李英浩,金朋寿;垂直及斜出水流场的二维及三维TR-PIV试验[J];船舶力学;2005年02期
2 刘海龙,王东升,汤鸿霄;典型南方源水的有机高分子助凝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7期
3 刘海龙;王东升;王敏;汤鸿霄;;强化混凝对水力条件的要求[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5期
4 孙刀,杨基先;旋流-网格混凝设备处理低温低浊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2期
5 赫俊国,宋学峰,金昌锦,王鹤立,徐立群,赵锰;微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4期
6 靳斌,杨冠玲,何振江,郭永采,谢利利;一种利用示踪粒子群体运动特征的PTV方法[J];光学技术;2000年01期
7 靳斌,何振江,杨冠玲,郭永彩,谢利利;空气流场中气泡示踪粒子的跟随性研究[J];光学技术;2000年06期
8 汤鸿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基础研究[J];环境化学;1990年03期
9 阮晓东,吴锋,杨华勇,山本富士夫;一种自动检测PIV数据中误矢量的算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07期
10 杨枝伟,王存诚,王同庆;超跨声速喷流流场的PIV测量[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富旺;李星;杨艳玲;;锰酸钾预氧化在混凝过程中的助凝作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2 刘成;黄廷林;赵建伟;;混凝、粉末活性炭吸附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J];净水技术;2006年01期
3 刘灿生,张世贤,陈牧民,王前;原水浊度与混凝剂最佳投量的匹配[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4 湛含辉,张晓琪,湛雪辉,杨伟丰;混凝机理物理模型中混合剪切阶段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S1期
5 张永复;中央配水式混合池[J];城市管理与科技;1995年01期
6 王东田,李圭白;聚硅酸铝混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给水排水;1999年10期
7 赵会明;罗固源;;聚硅酸硫酸铝铁(PSAFS)除磷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6年11期
8 王晓荣;陈忠林;王斌远;沈吉敏;;水中单宁酸对PAC混凝过程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21期
9 ;不加混凝剂的净水工艺[J];给水排水;1976年02期
10 杨海燕,陈忠林,李圭白,关心丽,曾远志;聚硅酸金属盐混凝剂处理低浊水对残余铝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倩;李明玉;王丽燕;刘丽娟;任刚;宋琳;;不同混凝剂对流溪河水源水中藻类去除的对比研究[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晓荣;陈忠林;沈吉敏;王斌远;;单宁酸对硫酸铝混凝的影响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关小红;李朝阳;王琪;;As(Ⅴ)/As(Ⅲ)在FeCl_3混凝过程中的行为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风亭;王铮;王森;张冰如;;低温低浊水专用混凝剂——多元聚合氯化铝铁[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方应森;韩瑞瑞;孙根行;;混凝剂聚合氯化铁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赵华章;王茜;杨宏伟;蒋展鹏;;混凝沉淀过程中铝系混凝剂的铝的迁移转化规律[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施周;郭雪松;邱振华;李宜革;张彬;罗岳平;;新型混凝剂CPF改善水厂沉淀池排泥水沉降性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周艳蕊;邵长波;;PIV技术在大尺度空间的应用研究[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仕旗;;提高城镇供水水质技术措施探讨[A];饮水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刘传胜;蔡建宇;盛选军;易路景;许存安;;DCW型自动投矾装置的研制[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续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刘志伟;采用铁盐混凝剂提高自来水品质[N];科技日报;2007年
2 于立群;惯性效应是絮凝的动力学致因[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郑刚;水源水变饮用水 至少要过8道关[N];成都日报;2008年
4 潘碌亭;多种水处理技术解决微污染水源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驻站记者 郭海鹏 通讯员 冰洁;福达建材公司石膏粉煤灰项目落地正蓝旗[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英;聚硅酸铁(PSF)的研制及其混凝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伟;适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农村饮水浸没式超滤组合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梁涛;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在给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李玉仙;给水处理工艺的系统集成与优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耀宗;超滤膜净化滦河水运行工艺与净化效果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凤;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俞文正;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婷;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秦山三期原水混凝处理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范菲菲;水处理微絮凝阶段絮体形态特征对过滤效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侯振灵;预氧化—混凝—沉淀对铜绿微囊藻与SOC复合污染的去除[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正阳;天然水中分级有机物的膜混凝特性及机理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余振勋;混凝处理无机悬浮液的絮体分形生长的模拟及其特性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6 王敏;残留PAC对超滤膜的污染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岳志芳;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对城市小区雨水处理与回用实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8 冯颜颜;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中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冯永宁;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标度可变性及其分形仿真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赵越;典型二价重金属污染水源水的供水应急控制处理方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6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0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