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6:25

  本文关键词: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混凝土 组合梁 有限元分析 再生骨料取代率 交接面滑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消耗量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与日俱增,资源的过度开采越发严重。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已有废旧建筑物的拆除,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成。这些建筑垃圾的运输及处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消耗,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再生混凝土是一种绿色混凝土,其开发和应用缓解了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兼有组合结构自重轻、节约钢材、抗震性能好、承载力可靠等优点和再生混凝土低成本、低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等优点,适合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现状,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再生混凝土和组合梁的研究应用情况,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及ABAQUS软件的功能特点,然后采用ABAQUS软件对内置型钢-再生混凝土梁试验进行模拟研究,确定材料本构关系的适用性;对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进行模拟研究,确定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在确定了上述验证条件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模型;推导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模拟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再生混凝土强度、再生骨料取代率、型钢截面尺寸、剪力连接度和混凝土板截面尺寸,研究其对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的承载力、变形、交接面滑移和跨中截面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随着再生混凝土强度增加,组合梁极限荷载增加,交接面滑移减小,混凝土强度在C50以上时,其对组合梁极限荷载和交界面滑移影响程度降低;再生骨料取代率在50%以下时,组合梁交接面滑移随取代率的增加而减小,再生骨料取代率在50%以上时,组合梁交接面滑移随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取代率对组合梁极限荷载影响不大:随着型钢截面尺寸增加,组合梁极限荷载增加,交接面滑移增大,型钢截面尺寸增加到120b以上时,其对组合梁极限荷载影响程度降低;随着剪力连接度增大,组合梁极限荷载增大,交接面滑移减小,剪力连接度大于1时,其对组合梁极限荷载和交接面滑移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同时由于交接面端部和距跨中2/5-3/5两处滑移较大,建议在这两处做栓钉加密处理;随着混凝土板高度增大,组合梁极限荷载增加,交接面滑移减小,但影响幅度较小,而混凝土用量大幅度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良好,希望本文可以为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 组合梁 有限元分析 再生骨料取代率 交接面滑移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8.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章 绪论12-24
  • 1.1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12-18
  • 1.1.1 国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3-14
  • 1.1.2 国外再生混凝土的应用14-16
  • 1.1.3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6-17
  • 1.1.4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17-18
  • 1.2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8-22
  • 1.2.1 组合梁的分类18-21
  • 1.2.2 组合梁的研究现状21-22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24-30
  • 2.1 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24-26
  • 2.1.1 抗压强度24-25
  • 2.1.2 抗拉强度25-26
  • 2.2 弹性模量26-27
  • 2.3 泊松比27
  • 2.4 再生骨料的特征27-29
  • 2.4.1 再生骨料的吸水特性27-28
  • 2.4.2 再生骨料的压碎值28
  • 2.4.3 再生粗骨料的裹面特征及针片状颗粒含量28
  • 2.4.4 再生骨料的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组合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30-46
  • 3.1 ABAQUS软件介绍30-31
  • 3.1.1 ABAQUS软件简介30
  • 3.1.2 ABAQUS软件功能特点30-31
  • 3.2 内置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有限元模拟31-36
  • 3.2.1 材料的单元选取和本构关系31-33
  • 3.2.2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33-34
  • 3.2.3 有限元模拟分析34-36
  • 3.3 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拟36-41
  • 3.3.1 材料的单元选取和本构关系36-37
  • 3.3.2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37-38
  • 3.3.3 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模拟分析38-41
  • 3.4 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41-44
  • 3.4.1 基本假定41-42
  • 3.4.2 第一类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42-43
  • 3.4.3 第二类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43-44
  • 3.4.4 计算值与模拟值对比44
  • 3.5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46-66
  • 4.1 再生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梁受力性能影响46-49
  • 4.1.1 荷载-挠度曲线46-47
  • 4.1.2 型钢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47-48
  • 4.1.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48-49
  • 4.2 再生骨料取代率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49-53
  • 4.2.1 荷载-挠度曲线50
  • 4.2.2 型钢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50-52
  • 4.2.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52-53
  • 4.3 型钢截面尺寸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53-56
  • 4.3.1 荷载-挠度曲线53-54
  • 4.3.2 型钢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54-55
  • 4.3.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55-56
  • 4.4 剪力连接度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56-60
  • 4.4.1 荷载-挠度曲线57
  • 4.4.2 型钢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57-59
  • 4.4.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59-60
  • 4.5 混凝土板截面尺寸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60-63
  • 4.5.1 荷载-挠度曲线60-61
  • 4.5.2 型钢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61-62
  • 4.5.3 跨中截面应变分析62-63
  • 4.6 本章小结63-66
  • 第五章 结论66-68
  • 5.1 结论66-67
  • 5.2 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2
  • 作者简介72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辉,李爱群,陈丽华,杜德润,石启印;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研究和应用[J];特种结构;2005年01期

2 尧国皇;林松;陈宜言;;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J];特种结构;2010年02期

3 呼玉琴;;部分外包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刘航,李晨光,聂建国;体外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11期

5 王连广,许伟,朱浮声,刘之洋;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6 薛伟辰,李昆,李杰;钢混凝土组合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7 周天华,何保康,李鑫全,王光煜,丁兆如;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3年01期

8 舒小娟,钟新谷,沈明燕;差分法计算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纯扭转刚度及剪应力[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聂建国,王洪全,谭英,陈戈;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1期

10 舒小娟;钟新谷;沈明燕;;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理论与试验研究对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耀忠;;钢筋混凝土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模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2 刘航;李晨光;鲁昂;聂建国;;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航;李晨光;鲁昂;聂建国;高璀旭;;简支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舒小娟;钟新谷;沈明燕;;差分法分析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纯扭转问题[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延林;韩庆华;李凯敏;;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旭;秦国鹏;;钢骨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7 方秦;柳景春;张亚栋;;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板与钢筋混凝土组合梁动力响应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夏培秀;邹广平;王开亚;;集中载荷作用下钢板夹芯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力;黄保魁;吴振声;朱聘儒;;用有限单元法分析钢筋混凝土组合梁若干问题[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10 刘殿忠;刘寒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的有效宽度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军;实现维修加固旧有桥梁交通不中断[N];科技日报;2006年

2 ;预应力钢——混疑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N];湖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辉;钢-FRP-混凝土组合梁桥构件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解恒燕;内置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夏培秀;钢板夹芯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与破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刘殿忠;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格明;预应力内置灌浆方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本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柳旭东;空腹灌浆圆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代艳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莫时旭;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王德选;预应力CFRP布加固钢箱梁与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D];东北大学 ;2009年

10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显滨;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拟静力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廖乐佳;FRP-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理论分析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张惠惠;冷弯薄壁C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4 罗W,

本文编号:1113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13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