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5:27

  本文关键词: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河流 旅游景区 开发适宜性 旅游评价 游客感知 绍兴市


【摘要】:在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显,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工对景区开发、保护、管理、运营等多方面工作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著名河流旅游地的基础上,借鉴类似景区的研究成果,探索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在空间构成、形式分类、基本属性、主要特点和价值组成五个方面的内涵,分析了城市河流旅游景区游客感知因素以及相关感知程度,筛选出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若干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因子层三个层次,逐层剖析各项指标涵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同时用熵值法修正各项数值。通过对绍兴市4条河流的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检验本文评价体系,分项讨论各条河流得分情况,并就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属性、游客感知体验情况、评价指标权重分布等方面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城市河流旅游景区旅游属于“日常休闲游”,是提供游客感受水文化、体验城市休闲氛围的重要场所,本市及近地游客占很大比例,群体分布相对均衡,并无明显选择偏好。(2)游客对城市河流旅游景区的满意度影响游客的忠诚度,主要通过对特色资源、设施、服务这三方面的感知能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间接影响游客的忠诚度。景区特色资源的丰富度与特色资源结合景观的呈现能较强影响游客忠诚度,景区相关设施的设置及维护情况次之,景区旅游服务的质量影响相对较弱。(3)良好的资源条件是景区对游客的主要吸引物,在城市河流旅游领域亦是如此,充分挖掘基地旅游资源,并将其展示于游客、市民是景区开发重要关注点。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资源游憩观赏价值、科学教育价值等方面决定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洁的水体与合理的绿化格局是城市河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并综合河流水体可亲近性与噪声指数、空气质量等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其开发适宜性,旅游社会环境往往比景区旅游配套设施现状更能决定其适宜性高低。(4)景区建设与开发时应加强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重视自然景观与水文化景观协同发展、景区特色资源高效利用、景观格局科学规划以及景观的多样化呈现等方面,深化景区科普教育与休闲游憩功能内涵,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在提高景观亲水性的同时注重游客人身财务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创造良好的城市旅游氛围,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关键词】:城市河流 旅游景区 开发适宜性 旅游评价 游客感知 绍兴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将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11
  • 1.1.2 城市河流是城市资源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1-12
  • 1.1.3 城市河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其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12
  • 1.2 研究缘起12-13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3-18
  • 1.4.1 国内外城市河流旅游景区相关研究进展13-15
  • 1.4.2 国内外旅游相关评价研究进展15-18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18-21
  • 1.5.1 研究内容18-19
  • 1.5.2 技术路线19-20
  • 1.5.3 研究方法20-21
  • 2 相关概念定义及重要理论借鉴21-30
  • 2.1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相关概念21-22
  • 2.1.1 城市河流21
  • 2.1.2 城市河流旅游21
  • 2.1.3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21
  • 2.1.4 水利风景区21
  • 2.1.5 游客感知21-22
  • 2.2 重要理论借鉴22-30
  • 2.2.1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22-23
  • 2.2.2 环城游憩带理论23-25
  • 2.2.3 游客感知理论25-26
  • 2.2.4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26-28
  • 2.2.5 社区参与理论28-30
  • 3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内涵与特征研究30-46
  • 3.1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空间认知30-36
  • 3.1.1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空间形式30-32
  • 3.1.2 城市河流空间功能探讨32-35
  • 3.1.3 城市河流空间组成要素35-36
  • 3.2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主题分类36-39
  • 3.2.1 休闲观光型36-37
  • 3.2.2 教育科普型37-38
  • 3.2.3 生态保护型38-39
  • 3.2.4 历史文化型39
  • 3.3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属性分析39-41
  • 3.3.1 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产物39-40
  • 3.3.2 是一种追求自然的体验活动40
  • 3.3.3 是人们高品质的交往空间40-41
  • 3.3.4 是城市空间形式高效转化方式41
  • 3.4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特点分析41-44
  • 3.4.1 旅游空间开放性41-42
  • 3.4.2 旅游形式多样性42
  • 3.4.3 旅游环境社区性42-43
  • 3.4.4 旅游景区生态性43
  • 3.4.5 旅游产品文化性43-44
  • 3.5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价值分析44-46
  • 3.5.1 改善城市水环境44
  • 3.5.2 增加游客、市民休闲游憩空间44
  • 3.5.3 促进发展城市旅游休闲产业44-45
  • 3.5.4 增强城市形象竞争力45-46
  • 4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游客感知测度研究46-62
  • 4.1 案例地概况46-48
  • 4.2 游客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48-51
  • 4.2.1 关联讨论48
  • 4.2.2 模型构建48-50
  • 4.2.3 假设提出50-51
  • 4.3 模型与数学分析51-59
  • 4.3.1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51-54
  • 4.3.2 观察变量统计分析54-56
  • 4.3.3 信度与效度检验56-59
  • 4.4 假设验证分析59-62
  • 5 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62-88
  • 5.1 体系框架构建62-65
  • 5.1.1 构建原则62-63
  • 5.1.2 框架构建63-65
  • 5.2 评价指标阐释65-71
  • 5.2.1 旅游资源评价65-66
  • 5.2.2 自然环境评价66-67
  • 5.2.3 社会环境评价67-68
  • 5.2.4 旅游配套设施评价68-69
  • 5.2.5 预估效益评价69-71
  • 5.3 评价指标权重71-76
  • 5.3.1 评判权重技术框架71-72
  • 5.3.2 各层次一致性检验72-73
  • 5.3.3 专家赋值结果统计73-75
  • 5.3.4 指标权重输出修正75-76
  • 5.3.5 评价指标赋值量化76
  • 5.4 实例验证76-88
  • 5.4.1 样本选择76-79
  • 5.4.2 数据来源79-82
  • 5.4.3 结果讨论82-88
  • 6 总结与讨论88-91
  • 6.1 研究总结88
  • 6.2 主要结论88-90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95
  • 图表目录95-98
  • 附录98-10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9-110
  • 致谢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市河流学组简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年03期

2 姜跃良,王美敬,李然,罗麟;生态水力学原理在城市河流保护及修复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3年08期

3 宋闵察;邱训平;;城市河流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10年09期

4 吴欢;马念;;国内外城市河流保护的比较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10期

5 ;城市河流学组简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年02期

6 郑德福;;城市河流从“边缘界线”回归“公共纽带”的探索——以川杨河生态绿廊建设规划研究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7 ;城市河流学组简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

8 马洪山;;安徽亳州市城市河流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2年05期

9 陈兴茹;;城市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J];中国三峡;2013年03期

10 ;城市河流学组简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钰铃;刘德富;王从锋;惠二青;;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史俊伟;;城市河流整治与城市水环境[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晓粤;奚健;;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张亮;潘伟斌;蔡建楠;;城市河流形态与河流自净能力的关系[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雪;冼宁;;浅谈城市河流景观的保护与启示[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2年

6 高辉巧;何冰;张晓雷;;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延德;;临沂市城市河流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莉;刘海江;;我国北方城市河流景观与水利关系问题浅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海欧;企盼城市河流重现碧波[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会清;唤醒城市河流[N];新华日报;2002年

3 记者  赖晓莉 张鸣;生态农村让城市河流更清澈[N];成都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力;给城市河流足够的空间[N];经济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飞;中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研讨会召开[N];中国水利报;2008年

6 王淮林 实习生 周欣欣;城市河流成市民“亲水”地带[N];深圳商报;2004年

7 陈文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文学:发挥学组作用 促进河湖健康[N];中国水利报;2011年

8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庆育;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重庆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牛瑾;城市河流治理应因地制宜[N];经济日报;2011年

10 海口市水务局 符传君;治理海口水系 还民清清河渠[N];海南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城市河流文化空间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庞赞;城市河流旅游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3 王耘;上海城市河流整治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姜丽丽;我国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宋晓程;城市河流对局地热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江红梅;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郝利霞;城市河流的污染特性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叶林;城市河流地区建设的生态理念与方法[D];重庆大学;2004年

9 王涛;城市河流的生态床修复技术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10 陈婷;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河流生境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3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8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