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下贯上环隔板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11-02 21:03

  本文关键词: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下贯上环隔板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装配式钢结构 新型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 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弯矩-转角曲线


【摘要】: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建设污染少、综合造价低、施工周期短等优点,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钢产量的日益增加,以及施工工艺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逐渐成为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钢结构体系中,梁柱连接节点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点连接的强弱影响着结构的受力性能,同时节点的构造形式也直接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方钢管作为柱构件,在受力性能和建筑平面布置的便利性上都优于H型钢柱,然而由于受到截面形式上的限制,在与H型钢梁连接时所采用的节点构造往往出现凸出墙面、占用建筑使用空间和影响美观等问题。因此,为完善方管柱与H型钢梁的节点连接形式,满足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下贯上环隔板式节点。为了研究新型节点的受力性能,本文共设计5个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下贯上环隔板式节点试件,并进行低周反复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明确新型节点的传力机制和破坏机理,并根据实测的节点滞回曲线,确定节点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下贯上环隔板式连接的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在破坏前钢梁翼缘均出现了明显的塑性变形,而钢柱并未发现有明显变形,充分证明了该类新型节点的设计符合“强柱弱梁,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5个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都非常饱满,说明新型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5个节点试件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极限荷载以及应力分布等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通过分析钢梁翼缘、外环板和贯通隔板的应力分布情况,证明了在过焊孔位置以及柱子转角处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保证这些位置的焊缝质量,避免节点发生脆性破坏;有限元分析中由于未考虑焊缝的影响,因此能加载至节点域塑性充分发展,在加载后期明显地体现出了悬臂梁段采用T型钢加强连接件能增强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提高梁柱连接的受力性能;根据节点有限元分析和试验测试数据,绘制出节点的M-θ曲线,计算得到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判定该类新型节点属于半刚接节点;说明节点钢管管壁的平面外变形刚度较弱,当节点进入塑性阶段时容易发生局部屈曲,因此在节点构造中采用T型钢连接件对节点域进行加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合出一个弯矩-转角关系模型,并且通过与试验和有限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弯矩-转角关系模型拥有较好的精度,可供新型节点设计和实际应用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钢结构 新型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 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弯矩-转角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9
  • 1.1 引言11-12
  • 1.2 常用节点形式12-17
  • 1.2.1 传统型梁柱节点形式12-13
  • 1.2.2 改进型梁柱节点形式13-14
  • 1.2.3 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形式14-17
  • 1.3 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的研究现状17-21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9-21
  • 1.4 背景工程简介21-25
  • 1.5 本文设计的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25-26
  • 1.6 本文研究内容26
  • 参考文献26-29
  • 第二章 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设计29-37
  • 2.1 引言29
  • 2.2 悬臂梁段拼接处设计29-31
  • 2.3 梁柱连接处承载力验算31-33
  • 2.4 节点域承载力验算33-34
  • 2.5 强柱弱梁验算34
  • 2.6 节点构造要求34-36
  • 2.7 本章小结36
  • 参考文献36-37
  • 第三章 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试验研究37-85
  • 3.1 试验目的37
  • 3.2 试验设计37-51
  • 3.2.1 试件设计及加工37-40
  • 3.2.2 试件的材性试验40-44
  • 3.2.3 加载方案44-47
  • 3.2.4 加载制度47-48
  • 3.2.5 量测内容48-51
  • 3.3 节点试件破坏过程现象描述及分析51-66
  • 3.3.1 试件T-351-53
  • 3.3.2 试件T-253-56
  • 3.3.3 试件T-556-59
  • 3.3.4 试件T-159-62
  • 3.3.5 试件T-462-65
  • 3.3.6 试件破坏特征分析65-66
  • 3.4 节点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66-82
  • 3.4.1 梁上应变分布情况66-69
  • 3.4.2 外环板和贯通隔板应变分析69-71
  • 3.4.3 节点域应力分析71-72
  • 3.4.4 滞回曲线72-75
  • 3.4.5 骨架曲线75-77
  • 3.4.6 节点域的P-θ_j滞回曲线77-79
  • 3.4.7 延性系数79-80
  • 3.4.8 刚度退化80-81
  • 3.4.9 节点耗能能力分析81-82
  • 3.5 本章小结82-83
  • 参考文献83-85
  • 第四章 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的有限元分析85-109
  • 4.1 引言85
  • 4.2 有限元模拟基本过程85-92
  • 4.2.1 定义材料本构关系85-86
  • 4.2.2 实体建模86-87
  • 4.2.3 单元定义与网格划分87-88
  • 4.2.4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88-89
  • 4.2.5 非线性设定89-91
  • 4.2.6 求解设定91-92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92-106
  • 4.3.1 破坏过程92-95
  • 4.3.2 梁上应力分布情况95-97
  • 4.3.3 外环板和贯通隔板的应力分布情况97-99
  • 4.3.4 节点域应力分布情况99-101
  • 4.3.5 滞回曲线101-104
  • 4.3.6 骨架曲线104-105
  • 4.3.7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105-106
  • 4.4 本章小结106-107
  • 参考文献107-109
  • 第五章 新型方管柱与H型钢梁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109-115
  • 5.1 引言109
  • 5.2 新型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109-111
  • 5.3 新型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模型111-114
  • 5.4 本章小结114
  • 参考文献114-11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15-117
  • 6.1 结论115-116
  • 6.2 展望116-117
  • 致谢117-11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春;徐阿新;张爱林;;模块化装配式斜支撑节点钢框架结构整体稳定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卢俊凡;王佳;李玮蒙;郭嘉欣;;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J];城市住宅;2014年08期

3 李德全;;建筑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4年04期

4 王湛;潘建荣;郑霖强;杨正挺;;带悬臂梁段连接的梁柱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S1期

5 唐菁菁;李志欣;梁文钊;赵挺生;;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2年04期

6 施刚;袁锋;霍达;石永久;王元清;;钢框架梁柱节点转角理论模型和测量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7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11年18期

8 陈以一;张梁;王拓;;无加劲冷成型方钢管-H形钢梁翼缘板焊接节点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5期

9 曲慧;王文达;;钢管混凝土柱-梁连接节点弯矩-转角关系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5期

10 张梁;陈以一;;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连接形式评述[J];结构工程师;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1133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33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