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频率对岩质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地震波频率对岩质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边坡工程 岩质斜坡 振动台模型试验 地震波频率 加速度响应
【摘要】: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是地震波各频率组分与斜坡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地震波频率将产生不同的斜坡响应。依托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针对均质和层状结构模型斜坡,首先分析试验不同阶段白噪声激振下的动力特性,得出两模型斜坡的共振频率呈现降低趋势,模型内部结构趋于松散,且水平向加速度的第1阶共振频率要低于竖直向加速度的第1阶共振频率。着重分析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其与地震波频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两模型的水平向加速度响应在相对坡底高程(h/H1/2)时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的高程放大效应出现在h/H3/4的部位,且这一特征与激振频率的大小无关;(2)在同等激振强度下,随着激振频率增大,越靠近模型斜坡的共振频率,两模型斜坡水平向加速度的响应程度也越高,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强度与激振频率的相关性因模型斜坡结构不同而异;(3)激振强度增加时伴随的模型结构恶化(即共振频率降低)并不一定导致加速度响应强度的减弱,相反,高频激振波由于更加接近模型的共振频率,使得响应减弱的可能性变小;(4)层状结构模型斜坡的加速度响应强度大于均质结构模型斜坡,当激振强度较大时,这种层状结构效应与激振频率的相关性增强,表现为随着激振频率增大,该效应对水平向加速度而言逐渐明显,对竖直向加速度而言则相对减弱。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73320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25011)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资助项目(T2011186)
【分类号】:TU45;P315
【正文快照】: 1引言幅值、持时和频率是表征震动波特性的3个关键参数。通过仪器采集到的地震波往往是时间序列的记录,此时的幅值直接体现了不同时刻岩土体材料对地震的响应强度。然而,地震波作为随机波包含了丰富的频率成分,时间域内的振动特性不能反映各频率成分的影响。此外,由于岩土体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2 祁生文;;单面边坡的两种动力反应形式及其临界高度[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3 刘向峰;于永江;梁鑫;;地震波频率对巷道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范留明,李宁;软弱夹层的透射模型及其隔震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5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李朝红;;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6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7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蒋良潍;姚令侃;吴伟;徐光兴;;传递函数分析在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应用探讨[J];岩土力学;2010年05期
9 董金玉;杨国香;伍法权;祁生文;;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10 于海英;王栋;杨永强;卢大伟;解全才;张明宇;周宝峰;江纹乡;程翔;杨剑;;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洪涛;曹均锋;;汶川Ms8.0级地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2 陈晓利;冉洪流;祁生文;;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3 陈晓利;冉洪流;祁生文;;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兆生;姚令侃;朱宏伟;刘敏;;加筋格宾挡墙动力特性分析及设计要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冬;姚令侃;蒋良潍;;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1期
6 邹威;许强;刘汉香;陈龙;王龙;;强震作用下层状岩质斜坡破坏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7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8 胡顺田;张丽娟;李瑞东;张艳芳;张梅东;杨建;熊仲华;赵永安;;热弹性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的一类反射问题的解[J];地震;2010年03期
9 谢俊举;温增平;高孟潭;胡聿贤;何少林;;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10 谢俊举;温增平;李小军;李亚琦;吕红山;黄隽彦;;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剑;;SH波作用下岩质边坡响应规律的解析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黄栋;乔建平;Tetsuya Mishiro;田宏岭;杨宗佶;;直线型滑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及破环形态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离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高差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贾俊;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李果;;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姜慧;黄剑涛;王立新;;汶川8.0级地震发震和灾害特点及启示[A];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建;姚令侃;陈强;;汶川地震路堤成灾模式及土工格栅加筋变形控制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S.W.Qi;C.Yan;C.Liu;;Two typical types of earthquake triggered landslides and their mechanism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苏晓成;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田利;输电塔—线体系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的试验研究与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先贵;绵竹市文家沟滑坡过程三维离散元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小云;考虑摩擦接触时微缝隙对波动传输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强;填方边坡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学东;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亮;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范洪海;基于动力变形与破坏特征的5.12汶川地震灾区公路路堑边坡分类及典型灾害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宋志坚;强震条件下岩质路堑边坡与预应力锚索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安航;加筋土路堤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吕西林,陈跃庆,陈波,黄炜,赵凌;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3 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4 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5 王志华,刘汉龙,陈国兴,高玉峰;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基底地震动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6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程绍革;;土-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7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李安洪;许江波;;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8 邹威;许强;刘汉香;陈龙;王龙;;强震作用下层状岩质斜坡破坏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9 张敏政;地震模拟实验中相似律应用的若干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10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淋;竖向地震动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2 王栋;川藏公路黄草坪2~#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三维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2 朱本珍;孙书伟;郑静;;微型桩群加固堆积层滑坡原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3 张梅英;;微束分析应用于边坡工程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4 张均锋,王思莹,祈涛;边坡稳定分析的三维Spencer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5 陈云敏;魏新江;李育超;;边坡非圆弧临界滑动面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6 刘文方;隋严春;周菊芳;李红梅;;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的突变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龚宪伟;易念平;张信贵;;对边坡工程安全系数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姜彤;马瑾;许兵;;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边坡动力稳定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9 李晓云;吴顺川;;Hoek-Brown屈服准则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10 李银海;;边坡工程常用稳定性分析方法[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雷;张振;;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英文)[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灰色关联计算实用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雷;石振明;王兵;;位移监测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及定量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明华;刘建华;陈炳初;刘代全;;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雷;曹吉庆;叶勇;;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刘耀儒;黄跃群;杨强;王峻;;岩土边坡的变形和稳定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唐晓松;;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新敏;蒋中明;樊火;王桂尧;;考虑开挖效应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年廷凯;栾茂田;王栋;崔春义;;基于ABAQUS的边坡稳定性强度折减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洪磊;岑国平;;黄土地区机场高边坡的敏感性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侯若志;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构建平安和谐家园[N];甘肃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徐炳伟;大型复杂结构-桩-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志华;大型工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俞伯汀;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炜;边坡稳定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海军;高陡岩质斜坡深层变形的数值分析[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7 庄海洋;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卢坤林;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土质边坡空间效应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凯;基于平动加转动运动场的边坡稳定极限分析法[D];浙江大学;2006年
2 祝传兵;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文娟;东岗联合泵房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4 夏卜敬;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神经网络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5 冯敏杰;基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刘明明;强震作用下地裂缝力学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D];长安大学;2012年
7 黄跃群;基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的边坡静—动力稳定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8 陈全明;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杰;降雨条件下边坡入渗及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李隐;基于逆可靠度的边坡工程反演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5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