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承载力和刚度调整方案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承载力和刚度调整方案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调控措施 性能优化 承载力 刚度
【摘要】:抗震结构的性能化设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还有很多系统性的研究工作要去做。在抗震结构性能化设计中需要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时,选择相应合适的、有效的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几种常用的结构性能调控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具体影响规律,从而明确在性能化设计提高结构性能时可以尝试采取的相应调控措施。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对一个7度0.15g区的规则框架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承载力调整、刚度调整、以及二者同时调整方案的分析验算,通过详细对比它们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以及IDA和易损性分析结果,探究了构件承载力、结构刚度、以及二者同时的变化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当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时,可以采取的调控措施及其可能的相对优化的组合方式。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直接对比不同承载力和刚度调整方案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目标明确、概念清晰,能达到校核相关性能调控措施有效性的目的;二是在对比结构抗震性能时,考虑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以及1.5倍罕遇地震四个不同地震动强度水准,并详细对比了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非弹性耗能比例以及构件损伤四个不同性能参数的相对变化;三是基于IDA和易损性分析全面对比了不同调整方案在地震动强度逐渐增大过程中,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本论文的分析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增加承载力能推迟框架结构进入非弹性反应阶段,并明显减小强烈地震下构件的塑性损伤程度和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承载能力安全储备有显著增加,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得到提高;但不能改善结构使用阶段的整体变形性能。(2)通过增大构件截面尺寸以一定幅度提高框架结构的刚度而不明显增大构件截面配筋量时,能改善结构使用阶段的整体变形性能;但在强烈地震下框架结构刚度迅速退化,不能起到减小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和构件塑性损伤程度的作用,不能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承载能力安全储备;没有明显减小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下的倒塌风险。(3)同时适当提高框架结构刚度和适当增大承载力后,在地震动强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达到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也就是既改善了结构使用阶段的变形能力,又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且相应改善效果分别明显优于只以相同幅度提高刚度或以相同幅度增大承载力的方案;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只提高刚度或只增大承载力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利影响,而克服了各自单独调整的不足,使得同时增加刚度和承载力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效果最好,并且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相对有利的程度更加明显。通过上述分析结论所得到的启示是,当为了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而选择的调控措施不同时,所能达到的性能优化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同一调控措施对不同性能参数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对同一性能参数所达到的优化效果还与地震动强度密切相关。工程设计者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现象,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采取某一性能调控措施后,还有必要利用有效分析手段进一步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当需要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时,首先需要明确预期的目标是着重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还是满足使用阶段变形功能的特殊要求,然后有针对性的采用是主要增加承载力,还是提高结构刚度,或是采用同时增加承载力和提高结构刚度二者的合理组合。对于简单的规则框架结构,根据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在抗震性能化设计中优化结构抗震性能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文建议尽可能采用同时增加承载力和提高结构刚度二者的合理组合这种调控方式,以达到全面、均衡地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礼立;曲哲;;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J];自然灾害学报;2016年01期
2 伍云天;姜凯旋;杨永斌;李英民;;中美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对比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2期
3 钱稼茹;冯宝锐;;钢筋混凝土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转角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11期
4 韩小雷;周新显;季静;袁一鑫;戚永乐;;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4期
5 王森;孙仁范;韦承基;魏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研讨[J];深圳土木与建筑;2013年03期
6 马恺泽;梁兴文;刘伯权;;新抗震规范中抗震性能设计参考方法探讨[J];建筑结构;2013年07期
7 陆新征;施炜;张万开;叶列平;马玉虎;;三维地震动输入对IDA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6期
8 杨红;任小军;徐海英;;双向水平地震下时程分析法中输入波的选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9 扶长生;张小勇;朱凤涛;;对中震不屈服设防目标的讨论[J];建筑结构;2010年08期
10 韩小雷;陈学伟;林生逸;何伟球;郑宜;吴培烽;毛贵牛;;基于纤维模型的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宝林;在PERFORM 3D软件支持下对超高层结构实例抗震性能的初步评价[D];重庆大学;2012年
2 赵丹丹;框架结构地震水准与非弹性变形关系及框架—剪力墙超强特征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3 周文峰;结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中的混凝土恢复力模型的适用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4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7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