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震等级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抗震等级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柱 抗震等级 水平力循环次数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摘要】:通过9个剪跨比为4的钢筋混凝土(RC)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不同抗震等级RC柱的抗震性能及水平力循环次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形态为压弯破坏,顶点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比较饱满,极限位移角为1/48~1/32。抗震等级相同的RC柱,其抗震性能差别不大,但轴压比高的RC柱的极限位移角略小、破坏程度略为严重;配箍特征值相同时,抗震等级高的RC柱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大于抗震等级低的RC柱。位移角为1/50时,水平力循环次数对试件的承载力退化、割线刚度退化及破坏程度影响不显著;位移角为1/30时,水平力循环次数增加,试件的承载力退化、割线刚度退化幅度增大,破坏加重。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07B012)
【分类号】:TU375.3;TU317.1;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钢筋混凝土(RC)柱作为重要的抗侧力竖向结构构件,国内外对其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与分析。邱法维等[1]对RC柱进行双向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双向加载与单向加载下RC柱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滞回耗能等有显著差异。吕西林等[2]对9个截面尺寸450 mm×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雁;;刍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问题[J];科技资讯;2007年30期
2 谭仲毅;刘永添;;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体育馆结构设计[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年02期
3 曹良标;;浅析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抗震设计——以某高层住宅建筑为例[J];建筑;2011年09期
4 董志荣;;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图中的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5 李礼岳;;对抗震柱箍筋肢距的思考[J];建筑工人;2007年01期
6 叶劲彤;叶靖;;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5期
7 杨海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29期
8 张瑞林;刘安平;;高层住宅短肢墙结构体系抗震概念设计初探[J];民营科技;2009年08期
9 王志杰;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煤矿设计;2002年10期
10 朱波,侯建国,黄璜;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屠晓泉;岳泽;康信展;;远望楼扩建结构设计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任秋红;;某医院综合楼的结构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3 付安元;张振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潘立;;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刚接端截面配筋限值的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翁建军;周磊;;蒸压轻质砂加气砼砌块在鄞州文艺中心工程中的应用[A];施工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6 王玉良;王铁成;姜维山;;剪切粘结破坏SRC柱后变形性能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益燕;;2002 MBMA作了那些修改[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俊雄;肖冬莉;;高强砼在重庆某三个工程中的应用[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高永孚;;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问题[A];“第八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洪涛;扈智美;;框架结构中的概念设计[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维;提高主要城市房屋抗震等级[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记者 王铭辉;抗震等级分四类 重点设防超8度[N];建筑时报;2010年
3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包宗华;提高建筑抗震等级要适度[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4 沈散;沈阳市建委要求新盖房须用预拌砂浆[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广西房产街 王剑;南宁楼房能否扛得住六级以上地震?[N];南宁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高吉全;什么样的建筑让城市更安全[N];解放军报;2010年
7 记者 滕礼邋通讯员 吴涛 实习生 王然;我市前5月工程量同比增加近一倍[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孙崇政;我市多层建筑结构或可改变[N];汉中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敏;购房留意抗震级别[N];韶关日报;2008年
10 祝冬标;钢筋安装应注意的若干问题[N];建筑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琼;基于冗余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薛彦涛;带转换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试验与设计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张洪波;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孙绪杰;用巨型框架结构套建增层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赵艳静;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华;结构设计与工程造价平衡关系的探索[D];郑州大学;2007年
2 曾金明;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剪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刘小映;我国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合理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4 吴雪萍;考虑R-μ规律及其它综合影响的二级抗震措施改进方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王博如;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性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许贻懂;钢筋混凝土异形框架柱延性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曹菲;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8 夏倩;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设计的概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魏鹏;高层建筑结构梁式转换层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钟志宏;新旧规范在安全设防标准和结构成本方面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91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9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