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沿岸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
本文关键词:广西西江沿岸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
【摘要】:测算和评价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论文在建立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多要素分步式算法及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1∶5万DEM数据、1∶10万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各类保护区分布图,测算和评价了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及沿江主要城市周边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62.6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82%;来宾和柳州接壤的柳江东岸存在一个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富集区域,具有成片集中开发利用的前景。南宁和柳州2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数量较为丰富,具备进一步规模性开发和建设的用地条件;百色、崇左、来宾、贵港和梧州5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相对较为有限,未来建成区规模的拓展应适当控制。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1)
【分类号】:F293.2;TU984.113
【正文快照】: 土地是一种稀缺和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土地及其适宜性评价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开展了以土地和土地潜力分类为主的土地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1-2]。20世纪70年代后,针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开始盛行[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宇,陈勇,田玲,闫田华,李萍萍,庄海波,肖刚,郑静;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2 史同广;郑国强;王智勇;王林林;;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3 倪绍祥,陈传康;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J];地理学报;1993年01期
4 黄杏元,倪绍祥,徐寿成,高文;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2期
5 徐勇;汤青;樊杰;刘若梅;周艺;;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6 许嘉巍,刘惠清;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经济地理;1999年06期
7 陈燕飞;杜鹏飞;郑筱津;林瑾;;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宋如华,齐实,孙保平,孙立达;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和空间布局[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年03期
9 傅伯杰;美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新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1987年01期
10 杨子生;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主宜性”划分问题之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祖瑶;杨平;李贤胜;聂文芳;;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油菜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2 陈香兰;;土地资源评价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3期
3 叶军华;;用GIS对广德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4 聂文芳;;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5 张成刚;王卫;;基于GIS/RS的冀北地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6 邵嗣杨;江南;;基于GIS的地域开发分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7 杨森;赵志刚;;解析中等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以宜春市某小区绿化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8 黄英;冯开禹;王红;;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黄金川;肖磊;孙贵艳;;县域空间管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10 韩书成;李冬梅;濮励杰;;江苏建设用地供给与需求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丽;潘元庆;;平顶山市土地配置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2 谢彩香;黄林芳;陈士林;;无公害中药材牛膝生产基地天津市选址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郑荣宝;董玉祥;陈梅英;;基于GECM与CA+ANN模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路立;张良;刘颖;;土地适宜性及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的运用——以蓟县长城文化休闲功能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孔忠;廖福源;葛送来;;矿业开采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6 于卫红;;生态城市理念与规划构想[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厦门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廖启鹏;程胜高;;基于GIS的城中村用地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陈建华;;GIS地理信息与虚拟仿真规划生态美丽城镇的作用[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吕贻峰;扬振鹏;;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旺;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王玲;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高延良;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跃;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硕;基于SuperMap Objects 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赵国庆;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余笑眉;松阳县耕地地力评价与空间变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曹洪亮;东江源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时空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超;基于ArcGISEngine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静;村镇土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岚;云南省耕地分布及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长春;城市土地区位与城市土地收益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2 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齐实,孙立达;多目标数学规划在小流域治理规划应用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4 宋如华,齐实,孙保平,,孙立达;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杨联安;袁勘省;陈正江;刘兴昌;赵牡丹;;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初探[J];测绘标准化;1998年02期
6 姜林;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2年04期
7 宗跃光;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居住新区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年03期
8 何连生,朱迎波,赵勇胜,刘鸿亮;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支持系统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9 时亚楼,李升峰;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适宜性分析——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5期
10 申金山,关柯,李峰;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平水;;南海G138地块87区东部场地土适宜性评价[J];山西建筑;2010年19期
2 翁建武;陈远生;;中水设施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北京市为例[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3期
3 虞春隆;周若祁;李东艳;;黄土高原沟壑区村镇体系生态化重构[J];建筑学报;2010年S2期
4 曹卫东;车前进;;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研究[J];规划师;2011年08期
5 冯磊;胡希军;金晓玲;赵洁;张毅川;;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以新乡市新建住区为例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虞春隆;周若祁;;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类型与环境适宜性评价[J];新建筑;2009年02期
7 赵洁;白尚斌;冯磊;张毅川;;城市广场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以新乡市新建城市广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彭建;柳昆;郑付涛;李晓军;彭芳乐;;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9 俞跃平;唐柏安;;绍兴中心城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2期
10 汪东林;;2010年广州市民有望饮上西江水[J];给水排水;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宴;史宜;陈雯;;基于空间适宜性分区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如皋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段鹏;郑伯红;;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湘西花垣县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3 容穗红;张鹏程;;基于GIS技术的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5 宋印胜;李公岩;;枣庄市新城规划区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6 黄明华;岳晓琴;陈默;;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以安康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贾婧;冯启民;王学刚;;基于空间数据的土地抗震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美荣;高吉喜;;城市社区人居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克拉玛依区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刘建东;杨泉宁;薛怀友;;长江江苏段地质工程适宜性评价[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世明;龚道孝;;基于加乘混合评价模型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沈阳法库县城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伍爱春;一江碧水向东流[N];广西日报;2010年
2 梁定华 李则达;西江苗寨:百名苗侗工匠显身手[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记者 黄梅 李晟 通讯员 曾东兴 张娴 谢婵;广西构建千里西江绿色走廊[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刘松 高晓宇;大西江城镇规划再添大手笔[N];北大荒日报;2010年
5 张元章;台山洋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N];珠海特区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黄慧诚;清清西江水 汩汩入万家[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代林;北川青川新城选址揭秘[N];四川日报;2008年
8 记者 舒涓 赖伟行 通讯员 陈伟秋 鞠杨 卢绍琨 李向真 郑宝涛;标本兼治建设西江引水惠民工程 亚运前让市民喝上更优质饮用水[N];广州日报;2010年
9 本版编辑邋王芳 程敏;今春珠澳居民生活用水得保障[N];珠海特区报;2008年
10 西江日报记者 梁毅娟;让“山湖江”为“城”添色[N];西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D];浙江大学;2008年
2 马春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防灾评价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钮心毅;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支持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申世广;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D];同济大学;2008年
7 王亚斌;天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周春艳;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青;基于寿命周期分析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翟伶俐;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岑湘荣;基于GIS的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李雪英;城市空间拓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曹志纯;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阮广雄;环境岩土工程综合评价及建筑垃圾加固地基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7 杨树才;基于GIS的乌东德水电站会东移民安置区建筑适宜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2年
8 潘振兴;基于GIS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9 周甜甜;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筛选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袁田;基于RS和GIS的简阳市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5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9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