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弹性控制方法研究——以杭州湾新城为例
本文关键词:新城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弹性控制方法研究——以杭州湾新城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新城规划 灰色用地 短期型产业区 杭州湾新城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城的发展已经成为承接大城市空间重构的主角。但是,我国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难以适应弹性较大的新城开发建设,频繁出现土地出让后的用地闲置现象,或者产业被动的"退二进三",给国家和政府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和资源浪费。本文重点探索"灰色用地"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首先将产业用地划分为短期型产业和长期型产业用地,其次通过"灰色用地"规划方法引导短期型产业用地弹性开发,从而使新城高效集约发展,最后以杭州湾新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此为国内新城规划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苏州市人大;湖州市规划编审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1)资助 江苏省优势学科城乡规划与管理学资助项目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终极蓝图式的城市规划市场适应性相对较弱,超越规划的批地行为、土地出让后的用地闲置现象,或者根据项目的入驻反过来决定规划布局的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规划未能结合发展规律动态满足市场需求,使得规划灵活性不强。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变“静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忠伟;殷景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郭湛;锡山市的新城建设及若干问题分析[J];城市规划;2000年05期
3 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4 迈克尔·布鲁顿,希拉·布鲁顿,于立,胡伶倩;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5 李翅,尹稚;新区发展的基本理念及空间增长模式探讨——以南宁相思湖新区发展国际咨询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6 丁灵鸽;陈天;李磊;;弹性理念主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天津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09期
7 唐子来;田园城市理念对于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6期
8 杨忠伟;臧慧怡;;灰色用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9年05期
9 杨忠伟;王震;;城市白色用地与灰色用地规划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 章光日;;关于新城开发热的冷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3 杨东峰;;区域融合与新城重构——我国沿海大城市开发区建设新趋势[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4 赵民;王聿丽;;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5 杨卡;;大都市郊区新城通勤行为空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6 杨忠伟;陈红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7 马长青;李倩;;西部欠发达山地城市生态宜居新城规划探索研究——以贵阳市北部新城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王雨村;孙宁;杨忠伟;;清洁,补水,滋润——“灰色用地”理论对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借鉴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9 陈沧杰;王承华;姜劲松;;基于理性思维与感性构思的新城规划与设计——以宿迁市湖滨新城概念规划国际征集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6期
10 高伟;龙彬;;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生长的启示——工业新城中工业社区适应性空间单元的研究与应用[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利波;席光亮;张远景;;总规之路,路在何方?——探析城市总体规划的未来变革之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翅;董瑜;李小芬;;打造曹妃甸工业新城的后花园——唐山滦南北河新区城市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罗月泓;;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市镇(New Town)规划探索[A];2006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6年
4 练茂;;生态理念在现代新城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规划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成峰;史嘉玮;候德劭;;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戴晓玲;董奇;;对英国新城规划的一次重新审视——以斯凯默斯代尔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陶来利;;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开发思潮和方法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珍珍;朱建达;;苏州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科;刘国英;;转型时期经济开发区“退二进三”研究——以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许莉;刘晖;罗芳;;基于自主创新与两型示范的新城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和策略——东湖高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曦;城市新区景观规划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沈旭炜;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柱星;城市近郊型软件园空间形态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郭研苓;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其伟;二战后的英国新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灿;可持续发展的新城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礼;北京中心城与新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安晓静;城市新区优势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王华;工业先导型新城空间成长及规划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栾亮;青岛城市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忠伟;殷景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孙施文;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思想基础[J];城市规划;1992年03期
3 孙翔;新加坡“白色地段”概念解析[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4 金经元;百年变迁话《明日》[J];城市规划;1998年05期
5 顾永清;试论城市的动态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4年01期
6 司马晓,邹兵;对建立土地使用相容性管理规范体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7 赵珂,赵钢;“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8 汤海孺;;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规划失效与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9 李冬生;;杨浦老工业区工业用地更新与调整[J];规划师;2006年10期
10 杨忠伟;臧慧怡;;灰色用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征;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乙青;;专业理想与开发现实的两难选择——武冈城北新城规划方案产生过程[J];中外建筑;2006年05期
2 朱怿然;;六合新城规划评价及其开发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9期
3 吴曲波;徐贵来;柯丹;王继全;宋景焕;;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在城市规划调查中的综合应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1年03期
4 方豪杰;程炜;;基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的新城规划——以江苏省大丰市海港新城概念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8年03期
5 李丽;张芳芳;樊辉;;浅谈巴黎城市历史保护策略[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6 薛求理;王颖;;作为多方博弈过程的决策和实施——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规划再思考[J];建筑师;2010年04期
7 杨峥屏;向守乾;干婕;喻宇;;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新城规划——以珠海金湾中心城区西湖片区分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年05期
8 杨晰峰;;二十一世纪大都市区域新城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海港新城”规划工作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9 金伟伟,洪铁城;西方国家大城市内城改造与新城规划案例分析[J];华中建筑;2005年03期
10 刘剑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发现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惠芳;王芳;;查尔斯·柯里亚的节能建筑与平等规划思想[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剑锋;盛况;;公共设施对新城发展的作用及其规划的新变化——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与发现[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剑锋;;快速城市化下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发现与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4 彭应登;田刚;张中华;;北京新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与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陈琳;石崧;王玲慧;;低碳城市理念及其在上海新城规划中的实践应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文斌;孙文浩;路璐;颜玉璞;;梳·影·通·绿的景观规划策略——北京通州新城西海子中心公园景观规划随感[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李仂;林建群;曾菁;;重塑新城市主义——哈尔滨南部新城规划探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骁;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晓光;基于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D];重庆大学;2007年
2 黄娅;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城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吕东旭;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03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0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