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
本文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 产业集聚 克鲁格曼模型 都市群 新经济地理学 中心城市建设 市场经济基础 相互关系 研究现状 城市中心性
【摘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其衡量、中心城市的形成、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国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形成、产业的集聚和中心城市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国外中心城市的研究建立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难于直接运用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因此,只有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理论并认真分析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模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实践。
【作者单位】: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分类号】:F290
【正文快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虽然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近年来,广州、济南等省级城市,江门、汕头、南充、新余等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2 陈雯,范朝礼,周诚君;上海周边二级大城市的产业分工和职能转型——以苏锡常中心城市为例的分析[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3 李平华,陆玉麒,于波;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4 毛月平,加年丰;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J];经济问题;2004年09期
5 黄河东;张海丰;;基于综合性国际化都市定位下的中心城市“增长极”构建——以南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年03期
6 许迎华;对西安、重庆、成都城市中心性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年06期
7 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4期
8 沈能;何婷英;;区域中心城市技术扩散能力比较研究——以上海、北京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3期
9 武杨;;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6期
10 俞勇军,陆玉麒;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2 滕春强;;区域金融生态约束下的金融功能评价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顾朝林,黄春晓,吴骏莲;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6期
4 孙娟,顾朝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体系发展——兼论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5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6 殷为华;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7 王志宪,虞孝感,刘兆德;江苏省沿江城市带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8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9 张莉;陆玉麒;;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10 王茂军;;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的职能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耀武;由宗兴;;金融产业布局中城市规划的作用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房艳刚;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于尚艳;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景锋;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岳虹辰;中心城市区域调控模式及相关体制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3 符小洪;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闽侯县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晓娟;上海的边缘城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颖;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6 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全超;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郑世刚;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黎;区域城镇土地分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陈斌;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亚平,赵民;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理念——对“近期建设规划”讨论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2 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3 林涛;90年代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0年05期
4 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3期
5 张莉,陆玉麒;河北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空间发展趋势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6 冯健;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7 田明,樊杰;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9 刘卫东,薛凤旋;论汽车工业空间组织之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10 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J];地理科学;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亚平;;大都市区化与空间分工演进的理论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世春;;日本将在全国建设九个振兴地方经济的样板地区[J];日本研究;1986年02期
2 张育盛;李弘烈;白津夫;武恒聚;;黑龙江省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1986年02期
3 马行裕;;城市增长的新阶段与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策略——兼议广州城市发展模式[J];开放时代;1986年11期
4 李丽萍;河南城镇体系布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年04期
5 王新坚;;澧水下游地区组建中心城市的设想[J];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6 李弘烈;开发黑龙江沿江地区与城市体系的构筑完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年03期
7 吴振礼;;对北安加强口岸经济腹地建设初探[J];黑河学刊;1991年02期
8 方彭;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职能与规划特征——兼谈徐州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1994年01期
9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地理学报;1994年03期
10 邓小文;南京沿江发展战略的三个转换[J];长江论坛;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玮;;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叶南客;李芸;;长江三角洲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振;;广州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过去、现在与未来[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米文宝;廖立君;;试论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银川市为例[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莫庭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以广州为例的探讨[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设备国产化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汪科;;辽宁中部高城市化地区的过去、现在、未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林万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生产力运行的时空质量关系[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专辑[C];2003年
8 陈中亚;宋益富;陈云光;;开县健康教育的定位及运作方式探讨[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达婷;刘博敏;胡汉辉;;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互动关系[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王晓文;;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从生态旅游的角度看厦门的生态城市建设[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昭;加快城市化进程 促进区县经济发展[N];重庆日报;2000年
2 潘海平;重视发展小城镇[N];河南日报;2000年
3 市报道组 何剑光 本报记者 郭庆;诸暨大唐:争当世界袜业生产中心[N];浙江日报;2000年
4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魏津生;城镇化和人口迁移de新世纪[N];中国人口报;2001年
5 黄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N];中国审计报;2001年
6 车晓蕙;中国软件业需要硬起来[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7 周牧之;要小城镇,,也要大城市圈[N];经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刘杉;跨国公司倾心产业集聚[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魏杰;我看现代化城市[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10 区报道组 刘远 江楠;镇海经济开发区走出招商新路子[N];浙江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邵强;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城市发展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姚寿福;专业化与农业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建华;大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高平;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与创新转换探讨[D];厦门大学;2001年
2 索盈;武汉服装业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3 崔立华;外部经济与农村工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4 马宇光;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优势分析[D];苏州大学;2002年
5 吴刚;从城市化一般进程论青岛市城市发展[D];浙江大学;2002年
6 颉雅君;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产业集聚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范阳东;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戴亚;江苏省射阳经济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9 胡永亮;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04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0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