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
本文关键词: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
【摘要】:针对中国当前宜居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本土特色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环境营建视角下宜居城市建设的"本土化"策略及其构建模式。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实证研究载体,对宜居营建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检验反思,寻找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层面探索,将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本土特质挖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尴尬,同时也呼应于宜居城市"人本"的理念初衷。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分类号】:TU984
【正文快照】: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1],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宜居城市”的广泛关注。此后,“宜居城市”成为众多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和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首次将“宜居城市”确定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3期
2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3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4 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5 王茂军,张学霞,栾维新;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6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7 齐冬晖;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广义思考[J];山西建筑;2002年01期
8 王明浩;李小羽;刘玉娜;高翠琳;;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刘颂;城市化进程监控:从“人口规模论”到可持续人居环境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10 李雪铭,张春花,张馨,申娜;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受明,李和平;论山地住区环境营建——以重庆市巴南区公务员小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2年10期
2 马勇;;发展宜居城市生态建筑的对策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02期
3 李冬雪;尹洪妍;;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5期
4 陈学农;;城市居民用水量规律实证研究[J];福建建筑;2008年09期
5 刘晨晨;;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王录仓;李肇琛;;甘肃省各地级市宜居性比较标准的构建与评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7 孙久文;肖春梅;;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实现途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8 滕学荣;;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朱鹏;姚亦锋;张培刚;;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河南科学;2006年01期
10 韩林飞;Maurizio Merriggi;陈蓁;;宜居城市与和谐、可持续发展——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绿色城市综合规划的启示[J];规划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峰;郑俊;罗亚蒙;罗邵荣;;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措施——以广东清远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静;方飞;王洪伟;;长春市旧城区小块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与方法探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袁少军;莫罹;张桂花;姜立晖;;宜居城市概念、指标原则及指标刍议[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包红梅;;宜居北京人文舒适度评价与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秀洋;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建设初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建军;王琳;;宜居城市的现实影响因素及杭州实例分析[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倩;盛逖;;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林柯余;袁奇峰;;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10 肖溪;;宜居城市与和谐社区[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娜;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唐浩;废弃物在建筑和环境营建中的利用[D];天津大学;2010年
3 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张文英;当代景观营建方法的类型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伏湘;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斌;邢台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2 陈文君;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析及其对策建议[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肇琛;城市宜居性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璇;北京城市布局的宜居性之自然环境舒适度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吴焱;乌鲁木齐城市宜居性评价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嘉菲;老工业基地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琳;宜居城市理论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朱慧霞;石家庄宜居城市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沙爽;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彭肇华;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交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07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0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