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入射角对盆地地震反应影响的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地震波入射角对盆地地震反应影响的数值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数值分析 地震波 斜入射 盆地 非线性地震反应
【摘要】:利用二维时域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针对不同坡角的盆地,利用不同峰值、不同卓越频率、不同入射角度的Ricker波作为输入基岩的SH波,研究地震波入射角、卓越频率以及盆地坡角对盆地地表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盆地地表加速度峰值(PGA)比例系数的最大值不一定出现在地震波垂直入射时,而大致在5°~25°之间,按垂直入射得出的计算结果在某些部位可能偏于不安全,在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应适当考虑地震波入射角对场地地表地震反应的影响,综合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同时,随着地震波入射角的增大,加速度反应谱峰值有减小的趋势;入射地震波卓越频率越大,对盆地地表加速度峰值有影响的地震波入射角变化范围越小;随着入射地震波卓越频率的增大,同一测点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逐渐向左"走移";盆地坡角对盆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分布模式有重要的影响,当盆地坡角较小时,盆地边缘处的地震反应最为强烈,而盆地中部地表的地震反应相对较弱,随着盆地坡角的增大,反应强烈位置逐渐远离盆地边缘向中部转移。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郑州中核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013605)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资助项目(A0220110003)
【分类号】:P315.9;TU435
【正文快照】: 1引言工程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震源特性、传播路径、局部场地条件等,局部场地条件对工程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实践的发展,盆地效应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最近发生在新西兰基督城的强烈地震,进一步印证了盆地对场地地震反应的放大效应[1],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一民;孙进忠;郝宪生;;北京凹陷地震反应的数学物理模拟[J];地质学报;1987年04期
2 罗学海;;学术会议信息[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3 鲍鹏;李丽;赵捷;;离散元法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英文)[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卫东;;板柱结构-基础-地基整体地震响应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彭辉;刘德富;田斌;;岩石边坡中锚杆与地下水耦合的动力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丰土根;刘汉龙;高玉峰;费康;;水平地层地震动力反应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胡建新;唐光武;魏春莉;;自由场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3期
8 李方杰;赵凤新;张郁山;尤红兵;;相对位置的地上结构对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中国地震;2010年02期
9 石春香;李胡生;罗奇峰;施卫星;;振动台试验模型地震反应的HHT研究[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10 蔡敏;;软弱凹陷场地地震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余庆;焦亦凡;高艳平;周根寿;;埋藏倾斜基岩对水平地面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2 李亚琦;李小军;;导线对电气设备地震反应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3 李亮;杜修力;赵成刚;李立云;;两相介质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林晖;郭唐永;邹彤;;C8051F330在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中的应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建经;陈列;韩鹏飞;;地震桥梁破坏特点及阻尼支座抗震作用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李永红;王平;曹荣;;汶川地震中高土石坝震损初步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7 范树全;李霓;;气体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现状和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Haresh C·Shah;;世界地震安全倡议:从现在开始行动[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9 马尔曼;;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概率分析方法[A];滑坡监测技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8年
10 吴薪柳;姜忻良;;结构-桩-土振动台试验桩土地震反应规律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张帆;国际市场对日本地震反应不一[N];期货日报;2011年
2 贾薇;攀枝花昨发6.1级地震[N];昆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良;河谷地形对多支撑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2 栾小兵;空间网格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地震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刘洁平;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潘旦光;复杂场地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3年
5 孙有为;地下硐室围岩松动圈的地震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夏栋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DI)体系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薛景宏;跨断层隔震管道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傅玉勇;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对沿线地震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9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王美丽;地基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平扭耦联振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旭;多点激励下斜拉桥的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罗伟兵;土-结构相互作用混合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邬玉斌;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和破坏机理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吴伟;浮放设备地震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郭达文;复杂场地下核电厂三维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特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彭小波;地下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王翠翠;考虑液固耦合储液罐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崔成臣;跨逆断层埋地管线的断层错动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9 吕培培;地震作用下跨越断层埋地管道反应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董胜利;地震行波输入下连续刚构桥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1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6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