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非饱和膨润土的有效热传导特性模型

发布时间:2017-12-07 20:14

  本文关键词:非饱和膨润土的有效热传导特性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非饱和土 有效热传导系数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膨润土


【摘要】:膨润土缓冲材料热传导特性的研究,对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至关重要。基于串、并联原理,通过将土体孔隙划分为与固相基质并联和串联两部分,提出了考虑矿物成分、颗粒亲水性、孔隙率及饱和度等因素的非饱和膨润土有效热传导系数的4种预测形式,建立了基于4种形式线性组合的有效热传导特性预测模型。详细讨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讨论了孔隙率、饱和度和孔隙结构、颗粒亲水性等因素对土体有效热传导特性的影响。基于MX-80膨润土和高庙子膨润土热传导特性试验成果,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于膨润土颗粒尺寸较小且具有亲水特性,孔隙内的空气与水宜采用并联描述。研究成果对于非饱和膨润土的导热性能以及工程屏障系统的THM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51222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179136,No.51079107)
【分类号】:TU443
【正文快照】: 1引言核能的安全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高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则是保障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核废料深地质处置正是通过将放射性废物深埋在500~1 000 m的地质体中,并在废物容器和围岩之间形成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驹;陈伟明;苏锐;郭永海;金远新;;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 刘月妙;蔡美峰;王驹;;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材料导热性能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叶为民;王琼;潘虹;陈宝;;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的热传导性能[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张勤;周嵩;陈益峰;周创兵;潘少华;郑华康;;基于细观均匀化的膨润土有效热传导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嗣海;钱七虎;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特点及其结构型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5期

2 ;Key Scientific Challenges in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J];Engineering Sciences;2007年04期

3 冯天成;曾志;程建平;贾明雁;;高放废物处置库建设中几个管理问题的研究[J];辐射防护;2009年03期

4 车申;刘晓东;刘平辉;杨婷;;甘肃陇东地区粘土岩渗透特性初步研究[J];辐射防护;2012年01期

5 程文涛;龚育龄;莫撼;邓居智;张华;;甘肃北山预选区EH4电磁系统野外数据采集及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10期

6 陈伟明;王驹;金远新;赵宏刚;李云峰;钟霞;;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预选区芨芨槽岩块地质特征[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9年02期

7 苏锐;程琦福;王驹;赵宏刚;郭永海;陈伟明;金远新;;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总体技术思路探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1年01期

8 陈革;魏云杰;冯希尧;陈松;;“5.12”地震灾区某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岩体渗透特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年03期

9 叶为民;申淼;陈宝;陈永贵;王琼;;温控高压实GMZ01膨润土-砂混合物土水特性[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杰彪;苏锐;田霄;周志超;;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方法研究综述[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文俊;刘月妙;周宏伟;李鑫晶;;高放废物处置缓冲/回填材料导热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立;曾志;程建平;王秀娟;王永江;;建议开展核试验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预选工作[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文岗;王驹;王广地;;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温度应力状态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金远新;王驹;陈伟明;赵宏刚;李云峰;;甘肃北山芨芨槽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董艳辉;李国敏;徐海珍;;应用PEST及GIS的北山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校正[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卢应发;陈高峰;李建林;;非饱和孔隙介质固结理论及分析[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月妙;王驹;蔡美峰;柯丹;;高放废物处置库近场热-水-力耦合长期稳定性分析[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文岗;王驹;周宏伟;杨春和;姜鹏飞;;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热-力耦合模拟研究[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宏刚;王驹;刘月妙;宗自华;;处置库硐室开挖稳定性分析——甘肃北山为例[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佳;王驹;苏锐;宗自华;;还原氛围下U等元素的存在形式及矿物饱和指数的研究[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红钢;核素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场的迁移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黄小华;温度—水—应力下开挖扰动区裂隙花岗岩体流变过程研究及细胞自动机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李培勇;非饱和土的理论探讨及膨润土加砂混合物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钱丽鑫;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缓冲材料[D];同济大学;2007年

5 李寻;基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溶质运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贾景超;膨胀土膨胀机理及细观膨胀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满轲;岩石动态断裂韧性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勤;脆性岩石热—力—损伤耦合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张明;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培;岩盐层中核废料处置库温度、变形与应力场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贺勇;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阻滞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梁健;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压实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朱欢;核素在包气带中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吴成;高地应力硬岩洞室开挖破坏区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6 赵飞;核废料处置库近场热—水—力耦合分析及缓冲材料的参数敏感性分析[D];上海大学;2012年

7 王冬青;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在断裂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任凯杰;北山预选区芨芨槽块段机械开挖地质环境条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田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花岗岩裂隙充填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3年

10 董湘龙;物探技术在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特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珍瑶,李国鼎,李书绅;高压实膨润土的导热性能[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8年03期

2 陈式;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的讨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5年01期

3 王驹,徐国庆,郑华铃,范显华,王承祖,范智文;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进展:1985~2004[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4 陈伟明,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性能评价[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5 刘晓东,罗太安,邢占文,刘卫卫,甄啸;江西广丰李家膨润土压实性能研究——高放废物处置缓冲/回填材料压实性能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月妙,温志坚;用于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的粘土材料研究[J];矿物岩石;2003年04期

7 傅冰骏;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讨论[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年09期

8 张华祝;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现状和展望[J];铀矿地质;2004年04期

9 王驹;我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战略规划探讨[J];铀矿地质;2004年04期

10 徐国庆;缓冲/回填材料与添加剂的选择[J];铀矿地质;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月妙;蔡美峰;王驹;;内蒙古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导热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奉银,谢定义,俞茂宏;一种新型非饱和土γ射线土工三轴仪[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2 徐永福,兰守奇,孙德安,夏小和,杨洪杰,肖朝昀,王建华;一种能测量应力状态对非饱和土渗透系数影响的新型试验装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3 肖元清,胡波,王钊;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李兆平,张弥,赵慧丽;含水量的变化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4期

5 陈孙文;王炳晖;;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及有效应力原理浅谈[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10期

6 张齐申;;非饱和土的强度理论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1期

7 刘坤;王鑫;;非饱和土三轴仪的实验操作及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8 徐永福;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6年05期

9 龚壁卫,刘艳华,詹良通;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研究意义及其工程应用[J];人民长江;1999年07期

10 张振营;关于“膨胀力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中的应用”一文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陈仲颐;;非饱和土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詹良通;吴宏伟;;新双室非饱和土体积变化测量系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杨代泉;沈珠江;;考虑汽、水、气、热运动与土骨架变形耦合作用的非饱和土广义固结理论[A];首届全国岩土工程博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余文龙;;关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的讨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邵龙潭;;土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与应力状态变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刘海宁;刘汉东;;间接求解非饱和粉质黏土渗透函数方程[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4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胡冉;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章敏;非饱和土中桩的动力响应与循环荷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东霞;厦门地区非饱和残积土土水特征及强度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侯龙;非饱和土孔隙水作用机理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昀;非饱和土深基坑围护结构体系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贺再球;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规律及其与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耦合计算[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肖元清;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和基质吸力的现场监测[D];武汉大学;2005年

4 胡波;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孙健;非饱和土土水特性曲线及导水系数测量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温晓鹏;重塑非饱和粉质粘土脱吸湿抗剪强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永恒;结构性黄土的等效固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靖安;基于土性参数预测土水特征曲线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赵晓霞;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63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63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