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滨水建筑形态弱化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休闲的黄金地带,备受各方瞩目。其建设如火如荼,为城市滨水区带来繁荣和富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富有人文意义和地域特征的空间被蚕食鲸吞,盲目地追求张扬、纪念碑式建筑而造成对市民活动空间的侵占等问题。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种浮躁心态,我们需要冷静地面对目前的创作形势,而“建筑形态弱化”是解决当前滨水区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对“滨水建筑”和“形态弱化”进行概念阐述,并分析滨水建筑的相关特征,通过对相关形态弱化的经典理论:透明性、多重感知、体量消解等学习。通过大量基础理论的研究、实践案例的分析,探索滨水建筑形态弱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滨水区存在问题的分析及问题思考,由环境、建筑、心理三方面出发分别对建筑与环境关联性、建筑本体、人的心理凸显感三个方面进行形态弱化设计手法探讨。环境主要是从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纳入到整体系统的理论体系中讨论,摆脱了建筑的本位思考,从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切入,建筑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与环境形成水平发展的、连续的整体。建筑是从建筑本体考虑以建筑体量感、界面实体感、结构重力感三方面入手。而心理感知则是从意象呼应与建筑空间体验代替三维维度出发。分层次思考建筑形态弱化的方法。对滨水建筑进行“形态弱化”是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捕捉,是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尊重,是对人工情景的滨水空间的丰富,是对良好的休憩气氛的营造。进而引导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能够从人环境建筑的相互关系出发,给建筑创作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对我国未来滨水景观建筑的形态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讯;;白河滨水绿道贯通工程开工[J];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11期
2 于海;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的基本模式分析[J];华中建筑;2003年03期
3 ;南京滨水规划[J];建筑创作;2003年10期
4 李蕾,刘云;论城市滨水环境的再生[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11期
5 王萌;结合自然景观的小城镇滨水堤岸设计——以法国小镇安纳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年03期
6 沈磊;赵国裕;夏秀敏;;宁波理想——滨水名城[J];建筑学报;2006年01期
7 陈明虎;;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建筑师的立场看滨水住宅区域的开发[J];建筑学报;2006年01期
8 沈磊;赵国裕;袁栋;;塑造滨水名城——宁波实践[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9 高岩;;国家滨水博物馆,斯旺西,英国[J];世界建筑;2006年05期
10 蒋娟娟;钟虹滨;;长株潭湘江滨水形象整合探析[J];中外建筑;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花;黄伟;;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初探——以重庆市渝中区滨水开放空间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陶亮;;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眉;;山地滨水型城市绿道规划的思路探索——以厦门海沧区与南平市绿道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4 王昊;袁青;;吉林市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优化对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郁言;;美国滨水公园为何遭冷落[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6 王茜;张琳;张凯;;浅析城市滨水绿带中水生植物的应用价值[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顾洁;;滨水地段住区策划设计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陆邵明;;探寻城市与滨水景区健康协作的设计策略——以马鞍山市滨江景区概念设计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志军;;构建滨水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雪辉;;城市滨水区域防洪景观设计探索——以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为例[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超;武凤呈会见滨水北城文化产业园相关项目负责人 双方就具体事宜进行磋商[N];双鸭山日报;2013年
2 王金龙 记者 廖玉秀;我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亮丽滨水北城[N];双鸭山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超;武凤呈主持召开滨水北城建设推进会[N];双鸭山日报;2013年
4 杨彪;城市滨水区域设计需注重整体性与历史性[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5 杜求然 吕晓明;牡丹江启动在建滨水项目[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6 任琳娟;邯山区打造冀南滨水新区[N];邯郸日报;2010年
7 驻开原市记者 孙迎春;滨水新城旅游度假区规划完毕[N];铁岭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民峰;“滨水城”呼之欲出[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民峰;黑河 吃透滨水资源 翻新城市格局[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吕晓明 记者 徐大勇;牡丹江投73亿建设滨水区域[N];黑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兴光;海洋城市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区域开发协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基于滨水体验和院落营造的本土化会所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衍红;青岛柏果树河滨水规划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柯彦;基于要素整合理念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刘钻飞;福州市滨水植物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徐蕾;福州市城区主要滨水绿道植物群落分析与环境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刘平;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王明璐;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秋璞;厦门都市滨水型绿道休闲冲突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9 邓鑫桂;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0 聂元昊;深圳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6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8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