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08:26

  本文关键词: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 出处:《重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庆地区 传统民居 热环境状况 营造技术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其中极为重要的传统民居也被赋予了新的期待。同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改造也被提上日程。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种类的传统民居,而每种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与现代住宅差别较大。笔者通过查阅重庆地区传统民居相关资料,发现在研究中普遍忽视了民居类型的特殊性,且大多仅仅给出了定性的分析,极少涉及定量的评价。因此,本文以实测、调研数据为基础,加入定量的形式,试图对传统民居热环境进行研究。重庆地理位置特殊,受南北方气候和文化影响,在民居围护结构中出现了厚重型和轻薄型两种不同的墙体结构,加之,重庆多山地、丘陵,因此产生了很多适应山地地形的营造技术,这也是重庆传统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整理归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有所帮助。后对重庆地区传统民居进行分类梳理,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夯土民居、石砌民居、编竹夹泥墙民居和木夹壁民居。通过收集资料,制定调研方案,实地调研不同民居类型,了解了居住者对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主观适应性和相关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现状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对调研中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各项参数进行深入测试分析,计算其APMV值,衡量其室内热舒适度状况。据分析,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包括室外环境利用、室内空间分析、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细部构造四个方面。在重庆传统民居中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最好,而厚重型的石砌民居室内热环境较差,而另外两种轻薄型民居编竹夹泥墙民居和木夹壁民居室内热环境状况类似,这说明,室内热环境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传统技术对于解决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有较大作用,厚重型和轻薄型分别采用“堵”和“疏”的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舒适度。但是在冬季,民居室内普遍缺乏热源、围护结构作用有限的情况下,传统技术对于提升室内舒适度作用有限。研究传统民居热环境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掌握现存常见传统民居的热环境现状及传统热环境营造技术,希望对传统民居以后的改造和新建提供一些帮助,来提高居住者的热舒适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1.5;TU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1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11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