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结构损伤的在役钢框架地震易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22:37

  本文关键词:基于结构损伤的在役钢框架地震易损性研究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钢框架 结构损伤模型 易损性分析 全寿命 锈蚀


【摘要】:针对钢材锈蚀会致结构过早失效、需对不同龄期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问题,提出基于首超变形及累积塑性转角的双参数构件损伤模型;考虑构件与层权重系数建立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定义结构4种破坏状态。通过已有钢材锈蚀规律引入时间参数,建立钢材多龄期本构与钢框架全寿命地震易损性模型,以9层梁柱焊接钢框架为例,选20条满足场地条件的地震波,对不同龄期(0年、25年、50年、75年、100年)钢框架分别进行动力增量(IDA)分析,所得不同龄期结构整体损伤指数与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之间满足指数关系,给出5个龄期、4种性能水平下结构易损性曲线。通过二次曲线回归拟合不同性态水平下结构破坏时峰值加速度(PGA)平均值及对数标准差与龄期关系,建立结构随龄期变化的连续失效概率函数,获得结构失效概率随龄期变化规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steel corrosion will cause premature failure of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ge of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ut forward two parameter damage model over the first component deformation and cumulative plastic rotation angle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member; and establish the overall structure layer weight coefficient of damage model, define the structure of 4 kinds of damage state. Through the existing steel corrosion rules into time the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and steel frame life seismic vulnerability model of steel multi age, with 9 layers of beam column welded steel frame as an example, 20 selected to meet the site conditions of seismic waves of different ages (0 years, 25 years, 50 years, 75 years and 100 years respectively) of steel fram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global damage index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motion parameters (peak acceleration) between th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given 5 instars, 4 level of performance under seismic fragility curves. Through two regression curve fitting is not g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acceleration (PGA) mean value and logarithmic standard deviation and age is established at the state level, and the continuous failure probability function of structure with ag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hange rule of structural failure probability with age is obtained.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J08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218,5110837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6120110003)
【分类号】:TU391
【正文快照】: 虽各国规范对钢材防腐均有明确规定,但钢结构因钢材锈蚀所致事故依旧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如2004年莫斯科一水上乐园因钢材锈蚀导致屋顶突然坍塌,伤亡人数达150人;2008年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中,一些刚投入使用的钢结构厂房倒塌原因为梁柱锈蚀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修力;欧进萍;;建筑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进萍,邱法维;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2 李刚,程耿东;钢筋混凝土框架发生局部破坏后抗震可靠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陈守煜;牛云格;王子茹;;基于可变模糊集的钢混结构地震损伤评估原理与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4 李磊;郑山锁;王斌;邓国专;王维;;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的循环退化效应[J];工程力学;2010年08期

5 郑山锁;侯丕吉;张宏仁;王斌;于飞;国贤发;;SRHSHPC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6 凌江;郑瑾;;多层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5期

7 王国新;孟宪宗;;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考虑累积损伤的算法及应用[J];防灾减灾学报;2013年04期

8 滕军;张何;李祚华;;ABAQUS后处理二次开发在结构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9 吴轶;黄照棉;Vincent W.Lee;杨春;张春梅;蔡北海;;基于刚度退化和滞回耗能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5期

10 王国新;孟宪宗;;地震对框架结构累积损伤影响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3年Z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葛金刚;强震作用下单层网壳结构倒塌机理及抗倒塌措施[D];天津大学;2012年

8 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9 袁泉;密肋璧板轻框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亚伟;钢杆件轴向荷载作用下低周塑性双重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康银庚;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梁式桥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陈俊霖;考虑填充墙作用的RC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4 阎宇;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挺;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维与三维地震损伤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建华;基于监测数据的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损伤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伟;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钢结构地震损伤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安占义;混凝土单轴受压统一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新孝;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陶清林;地震激励下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损伤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王克成;框架结构和半无限地基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2 胡建眭;;浅谈框架结构局部多层整体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3 俞盛锷;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计算[J];化工设计;2000年04期

4 姬慧;框架结构基于材料延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1年01期

5 夏长青,毛益松,吴克刚;框架结构楼房连续折叠单向倒塌爆破[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6 孙晔青,黄玲;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侯克鹏,雷劲松,姚激;框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加固减振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1年03期

8 黄庆丰;框架结构二阶位移效应数值解[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李玉洁;;浅议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10 朱培民,韩春斌,杨波;如皋市某办公楼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济分析与对比[J];江苏建筑;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陈虬;万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王群;袁平;吴知丰;;框架结构弯剪模型的参数识别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崔玉红;聂永安;严宗达;吴国有;;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安东亚;施卫星;田炜;;某框架结构改造前后动力测试对比研究[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玉明;边广生;孟少平;;平面形状为圆环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10 刘海卿;刘鹏;袁景;;考虑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倒塌破坏三维仿真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4 蔡军 林国赞 特约记者 张军;轻型木框架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塞帕特;西班牙塞维利游泳馆采用可拆卸结构[N];建筑时报;2007年

6 姚延龄;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的预防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许卫晓;阶梯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田明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何庆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平;随机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宁超列;基于纤维铰模型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波;回字形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林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7 孙鹏;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变复合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爱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数值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姚婉春;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吴晟;设置分灾框架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9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89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6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