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15:24

  本文关键词: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出处:《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强混凝土 配合比 设计强度系数 砂率


【摘要】:不添加矿物掺合料,以5种组分(水泥、砂、碎石、水及减水剂)配制五组分高强混凝土,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成熟的方法.首先对Mehta等推荐的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验验证,然后以此为基础,将砂率(质量分数)和设计强度系数作为变化因素,利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拟合计算,得出适用于C65,C70,C75,C90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佳砂率和最佳设计强度系数,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可利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C65,C70,C75,C90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Abstract]:Without the addition of mineral admixture, with 5 components (cement, sand, gravel, water and water reducer) with five components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s no unified mature method. Firstly, Mehta recommends five components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mix ratio test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sand% (mass fraction) and the design strength coefficient as the factors of change, the use of ordinary concrete mix design method of fitting calculation, it is suitable for C65, C70, C75, optimal sand ratio Ratio and optimum design strength coefficient of five components with high strength concrete C90 and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ordinary concrete mixture C65, C75, C70 design method, mix design of the five components of C90 high strength concrete.

【作者单位】: 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鞍山市民生科技进步行动计划项目(ASKJ201305)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配制高强混凝土尽管基本原理简单,但充满辩证思想,其生产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如增加水泥用量可以使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提高,但存在一个最佳水泥用量,超出这个范围,单纯增加水泥用量将不能或甚少提高混凝土强度[1-2].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3]表明,在C90强度等级范围内,不添加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余燕妮;焦楚杰;张文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1年07期

2 尤正军;;浅谈高性能混凝土配比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0年11期

3 程云虹;陈东华;王元;;混凝土抗冻性与水泥用量关系的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锋,冷发光,冯乃谦,李伟文;高性能混凝土骨料数量效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2 赵文兰;汤寄予;;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3 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SO_4~(2-)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华建民;高育欣;;温度作用对混凝土墙体早期开裂的影响分析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5 何娟;;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6 霍世金;尚建丽;;机制砂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7 张文武;王振龙;何兆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预防措施的再认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8 李柱凯;刘云;;高钛渣复合微粉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9 丁以兵;;高性能混凝土自养护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汪海东;曾志兴;;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性能优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巴恒静;苏安双;;环向约束条件下高强混凝土早期开裂[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缪昌文;刘加平;刘建忠;;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谢燕;吴笑梅;樊粤明;赖小强;赖标来;;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发展及抗裂性能评价[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4 徐德龙;;论水泥工业的科技进步[A];2005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柯科杰;黄仕阶;庄建坤;李桂青;黄耀明;李晓忠;;KJ-JS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性能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与工程应用[A];2007年全国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新产品(转让)交流会会议交流资料[C];2007年

6 蒋元海;张裕民;柳刚;祁建华;张铂;;建筑砂浆应用技术的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功洲;王玲;;煤矿特殊凿井井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柯科杰;李桂青;黄仕阶;庄建坤;柯蕾;黄耀明;;聚羧酸KJ-JS高性能减水剂配制C20~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贺智敏;谢友均;刘宝举;;粉煤灰掺量对蒸养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董士文;;自防水混凝土外加剂使用限制条件的探讨[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李建新;高温重构对钢渣组成、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黎鹏平;胶凝材料组成与钢筋混凝土氯离子腐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从盛;轻质高强混凝土脆性机理与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田q;水泥基电磁防护吸波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润清;多因素影响下低温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曹建安;无碴轨道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期徐变变形和控制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高锋;钢丝网约束混凝土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赵亮平;高温中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孟丽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固化Pb~(2+)的形态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赵畅;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超;单向荷载、冻融循环及龄期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强;水性环氧树脂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建波;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表征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9 王伟芳;箱梁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任燕;青藏高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变形性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尧;;关于各种混凝土规范中最小水泥用量限制初探[J];福建建材;2005年04期

2 王述银,覃理利;Ⅰ级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J];粉煤灰;2003年05期

3 杨帆;刘宝举;杨元霞;;低水泥用量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研究[J];粉煤灰;2007年05期

4 贺东青;任志刚;;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4期

5 陈建奎,王栋民;高性能混凝土(HPC)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J];硅酸盐学报;2000年02期

6 韩建国;阎培渝;;系统化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硅酸盐学报;2006年08期

7 何世钦,王海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正交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8期

8 王继宗,梁晓颖,梁宾桥,焦利军;基于Matlab语言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J];工业建筑;2005年01期

9 阎培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最低水泥用量”的思考[J];混凝土;2001年01期

10 李昕,刘幸,田继平;基于MATLAB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J];混凝土;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栋民;陈建奎;;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再认识及全计算配合比设计[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霖;;高强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1期

2 易铁生;司永红;李侠;;高强混凝土的高温爆裂性能分析[J];科技视界;2012年14期

3 杨智杰;;掺粉煤灰高强混凝土强度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2期

4 杜朝伟;;略论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河南水利;2006年11期

5 郭跃锋;;高强混凝土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0年06期

6 王莉;刘利先;吕龙;;高强混凝土的耐火性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7 华恩东;王奇;;高强混凝土的特性与应用[J];品牌与标准化;2012年10期

8 邵战国;赵吉昌;张裕;;高强混凝土的施工管理及应用前景[J];山西建筑;2012年32期

9 赵东拂;尤作凯;刘栋栋;宿宇;;高强混凝土过火温度与微观结构变化关系研究[J];建筑科学;2013年03期

10 杨跃鹏;;高强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辉东;佟晓君;陈海彬;;回弹法检测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游有鲲;钱春香;;高强混凝土高温爆裂抑制措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卫中;朱广祥;尹冬梅;;防冻剂在高强混凝土冬期施工中的应用问题[A];纪念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成立20周年——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韩宇栋;张君;王振波;;预湿陶粒内养护对高强混凝土板早期内部湿度的调控效果[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蒋元海;朱文伟;沈凯华;;国标GB/T 19496-2004《钻芯检测离心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A];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吴文清;周仕忠;薛平权;秦鸿根;;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探讨[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7 陈改新;纪国晋;王秀军;曹建国;冯炜;;用多元胶凝粉体配制高强混凝土的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改新;纪国晋;;用多元胶凝粉体配制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改新;纪国晋;王秀军;曹建国;冯炜;;用多元胶凝粉体配制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向勇;高强混凝土脆性评价方法及其增韧措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守涛;高强混凝土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2 刘冰;高强混凝土试验及破坏过程模拟[D];河海大学;2006年

3 张扉;高强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及损伤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刘俊飞;高强混凝土动态抗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5 聂小青;高强混凝土CT切片细观结构识别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妍;掺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红外与超声无损检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洪波;快凝快硬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D];重庆大学;2014年

8 张珍林;高吸水性树脂对高强混凝土早期减缩效果及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牛旭婧;聚丙烯粗纤维对高强混凝土高温后性能影响[D];燕山大学;2013年

10 郝晓玉;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的微观特性及其抗压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7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97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