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某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出处:《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花岗岩残积土 微裂隙 软弱夹层 应力集中 稳定性
【摘要】: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分布较为集中。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存在较为发育的微裂隙结构面和一些软弱岩脉风化而成的软弱夹层,由于风化作用、降雨和地下水渗入等外界环境影响,裂隙中的填充物泥化和膨胀,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迅速下降,形成软弱夹层,造成边坡失稳破坏。以某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为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该边坡的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直接开挖后沿软弱夹层将发生较大的相对滑动,最大水平位移达22 cm,同时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边坡总体变形的增大,还决定了边坡失稳破坏时滑动面的位置。研究成果可为此类含软弱夹层的残积土边坡的设计、施工和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Fuji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Chinese, granite residual soil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weak interlayer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slope micro fracture structure is developed and some soft rock weathering veins formed, due to weathering, rainfall and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illing mud in fissures and expans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hear strength decreased rapidly, the formation of weak interlayer, cause the slope failure. In a weak interlayer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slope as an example, a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of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were found directly after excavation along the weak interlayer will occur relatively large slip,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22 cm,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weak interlayer not only caused the overall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 increases, also determines the failure position of the sliding surface of slope.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such soft clip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ump soil slop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大学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研究所;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基金】: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JKLGP2012K001)资助
【分类号】:TU457
【正文快照】: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花岗岩残积土。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出现失稳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1-3]。目前,对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破坏的形式、工程特性、土体强度以及变形性能方面[4-5],然而大量的工程实践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清,唐大雄,张庆云,赵继增;中国东部花岗岩残积土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黄汉盛,江永存;花岗岩残积土中微裂隙对基坑安全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S1期
3 王清;蒋惠忠;唐大雄;;闽南三角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J];福建地质;1990年02期
4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开挖边坡的工程特性[J];山地学报;2006年04期
5 张昆;郭菊彬;;滑带土残余强度参数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6 阮林龙;叶兴军;;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及防护[J];岩土工程界;2009年12期
7 许宝田;钱七虎;阎长虹;许宏发;;多层软弱夹层边坡岩体稳定性及加固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赵建军,王思敬,尚彦军,岳中琦;全风化花岗岩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4期
9 方祥位,陈正汉,申春妮,孙树国,王权民;残积土特殊应力路径的三轴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10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明;丁树文;蔡崇法;林辉;;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衰减机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2 戴继;王铁宏;高广运;刘小敏;张季超;;由压缩试验分析砾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3 柴社立,蔡晶,赵孟军;吉林东部花岗岩风化的地球化学[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4 刘飞;佴磊;吕岩;徐丽娜;;草炭土路基填筑过程力学特性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清,陈剑平,蒋惠忠;先期固结压力理论的新认识[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吴能森,赵尘,侯伟生;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胡毅夫;孙飞飞;罗卫华;唐承铁;付强;;强风化花岗岩抗剪强度参数的模糊决策取值[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尚彦军,吴宏伟,曲永新;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及微观特征对比——以香港九龙地区为例[J];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9 尚彦军,岳中琦,王思敬,涂新斌;全风化花岗岩化学及矿物成份在全土和粘粒中的不同表征[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10 许碧铨;;浅析花岗岩残积土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工程性质[J];福建地质;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Variation of Shearing Strength Parameters of Undisturbed CDG in Hong Kong[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2 张晓平;王思敬;王幼明;韩庚友;;二维离散元模拟抗滑桩的折算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黄敏;刘小丽;李白;;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与再生抗剪强度的关系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尚彦军;曲永新;胡瑞林;;花岗岩风化壳工程地质研究现状及问题——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尚彦军;王思敬;岳中琦;;全风化花岗岩孔隙及颗粒分布特征指标相关关系分析[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杨洁;尚彦军;;华南地区花岗岩风化土粒度分布特征剖面及区域变化[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尚彦军;史永跃;郭书太;;锦州花岗岩体中蒙脱石化蚀变岩的发现和研究[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武科;赵闯;李术才;;胀缩性土质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与分析[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振伟;王海洋;赵雪;;顺倾烧变岩边坡变形演化机理及稳定控制技术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飞;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吴能森;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及工程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马琳;游离氧化铁对花岗岩残积红土强度增长的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谷宪明;季冻区道路冻胀翻浆机理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徐海清;离子土固化剂加固滑带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何岩;聚丙烯纤维改良粉煤灰土动、静力学参数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鲁祖德;裂隙岩石水—岩作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伟锋;真空预压加固吹填土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艳敏;巴东组软岩残坡积非饱和红粘土土水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杨洁;华南沿海花岗岩风化壳岩土工程特征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4 唐群艳;花岗岩残积红土结构强度的温度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郑敏洲;残积土的崩解特性及其土坡位移的非线性时序分析[D];福州大学;2006年
6 杜宇飞;泰赣高速公路K203~K236段边坡防护稳定性评价[D];华东交通大学;2006年
7 马宏剑;湛江地区全风化花岗岩路用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梁彬;粗粒土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振杰;水泥补强法提高土工织物加筋土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如林;模拟大坝实际应力路径下堆石料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清,唐大雄,张庆云,赵继增;中国东部花岗岩残积土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吴能森,吴育琦,赵尘;路堑边坡支(防)护技术及理论发展评述[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吴能森,赵尘,侯伟生;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萍;;浅谈福建省花岗岩残积土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J];城市勘测;2006年06期
5 张永波,张云,陈戈,殷密英;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类型划分体系研究[J];地球学报;1997年02期
6 任光明,聂德新,左三胜;滑带土结构强度再生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7 郭军辉;阎长虹;许宝田;王宣青;张正;;马三峰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8 张金清,梁青,陈超;软弱夹层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特征[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9 赵晓彦,胡厚田;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破坏特性[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10 林玉山,凌泽民;膨胀土胀缩性评价中有关问题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俊平;非饱和膨胀土的裂隙概化模型与边坡稳定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吴能森;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及工程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2 郝亚飞;郭学彬;张继春;刘恺德;肖定军;;爆破对软弱夹层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晓平;吴顺川;张志增;胡波;;含软弱夹层土样变形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及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5期
4 张继春;肖正学;郑爽英;郭学彬;欧阳吉;肖定军;;含软弱夹层岩体爆破的夹层土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5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袁之平;黄河中游地区软弱夹层的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2期
7 金德濂;;某坝址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6期
8 夏万仁;原状软弱夹层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9 苏爱军 ,晏同珍;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坝区软弱夹层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10 刘一伟;张继春;郭学彬;肖正学;代仁平;;软弱夹层强度参数的室内模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 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鸿禧;;葛洲坝水利枢纽基岩软弱夹层变化趋势的物理化学力学探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杜怡韩;聂德新;唐良琴;;某水电站坝基软弱夹层参数取值[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琨;卢育霞;李倩;王平;;软弱夹层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小瑞;李名;刘江;付小龙;邢立军;;含软弱夹层岩石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熊丽珍;陆培炎;;桩基下卧软弱夹层的分析计算[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琼;小南海坝基软弱夹层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佳;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肖定军;爆破作用下岩体软弱夹层运动规律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永清;爆破作用对软弱夹层的压密及冲刷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软弱夹层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王志勇;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乌青松;含软弱夹层红砂岩边坡水毁机理及加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王勇;含软弱夹层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吕博;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10 杜楠馨;含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1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