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维固结试验的压实黄土蠕变模型
本文关键词:基于一维固结试验的压实黄土蠕变模型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压实黄土 一维固结试验 蠕变 经验蠕变模型 工后沉降
【摘要】:运用高压固结仪对压实黄土进行了长期蠕变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压实黄土有很明显的蠕变变形,蠕变变形占总变形的6%~23%。试样含水率越高,压实度越小,蠕变占总变形的比例也越大,随着应力水平的提高,蠕变占总变形的比例减小。提出了适合描述压实黄土变形规律的非线性经验蠕变模型,结合分层总和法,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运用此模型,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的变化规律,发现工后沉降与填料压实度和含水率之间符合对数关系。若以工后沉降速率v0.1 mm/d为工后沉降稳定标准,则高填方沉降在工后200~650 d稳定,且压实度越高,含水率越低,沉降稳定需要的时间越长。
[Abstract]:The use of high-pressure consolidation apparatus for the long-term creep tests on compacted loes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eep deformation of compacted loess has obvious creep deformation, water samples of 6%~23%. total deformation rate is high, the compaction degree is small,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creep deform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ss levels, the total creep the proportion of deformation decreases. Proposed for describing the nonlinear empirical creep model deformation of compacted loess, the layer wise summation method, this model is validated, and using this model,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different degree of compaction variation of loess high fill settlement, a logarithmic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the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and moisture. If the settlement rate of v0.1 mm/d for the settlement of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is stable, in the industry after 200~650 D is stable, and the compaction degree is higher, the lower water content, stable subsidence The longer it takes.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3BAJ06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179153,No.51308456)~~
【分类号】:TU444
【正文快照】: 1引言一般地,土体在上覆荷载的作用下其变形的发展不会立刻完成,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称之为土的蠕变。土体的蠕变概念源于固体材料力学,它的大小与土体的种类、荷载持续的时间以及周围的环境有关。对于西部地区覆盖层较厚的黄土来说,其蠕变可能在几天就完成,也可能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唐亮;吴敏之;;软弱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5期
2 梅国雄,宰金珉,赵维炳,殷建华;考虑流变的沉降预测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3 尹振宇;张冬梅;HICHER Pierre-yves;黄宏伟;;一个能够模拟软土时效特性的简单弹黏塑性模型(英文)[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4 谷任国;房营光;;矿物成分对软黏土流变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12期
5 宋二祥;曹光栩;;山区高填方地基蠕变沉降特性及简化计算方法探讨[J];岩土力学;2012年06期
6 杨超;汪稔;孟庆山;;软土三轴剪切蠕变试验研究及模型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爱武;吴磊;;结构性海积软土强度与变形时效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2 谷任国;房营光;;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软土流变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3 苗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评述[J];山西建筑;2014年03期
4 安淑红;朱俊高;;土体的流变性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张先伟;王常明;;漳州软土直接剪切蠕变特性及蠕变参数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顾建武;何良德;李林青;;基于速率-沉降特征分析工后沉降预测方法适用性[J];交通科技;2012年02期
7 谷任国;房营光;;有机质对软土流变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8 胡其志;赵鹤云;宋桂红;;基于一维渗流的单轴压缩流变仪研制[J];实验力学;2014年04期
9 葛苗苗;李宁;郑建国;朱才辉;伯洋洋;;考虑黄土时效变形特性的高填方工后沉降预测[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10 但汉波;王立忠;;基于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的旋转硬化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梅国雄;宰金珉;宋林辉;徐美娟;;岩土工程半解析半数值方法若干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松鹤;骆亚生;董晓宏;付中原;;黄土剪切蠕变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巫锡勇;张金行;廖昕;杨期祥;刘观龙;凌斯祥;;西南地区淤泥质软土工程特性分析[A];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但汉波;天然软粘土的流变特性[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军;多重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梁健伟;软土变形和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微细观参数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崇;水封式地下石油储油库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及渗流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袁杰;流变相物质对软土流变特性影响试验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既有建筑增层改造时桩基础的再设计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李广冬;黄土的三轴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徐美娟;考虑时间效应的复合桩基简化分析方法[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张丽丽;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迪;多层工业厂房桩基沉降特性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寇亚飞;压实黄土流变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王松鹤;黄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松;软土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与宏细观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志雄;软土的流变性质及其对基坑工程性能的影响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10 邱平华;膨胀土直剪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中华,高广运;基于软土固结蠕变试验非线性蠕变函数及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2 何俊,肖树芳;结合水对海积软土流变性质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徐则民;黄润秋;许强;张倬元;白明洲;;九寨黄龙机场填方高边坡静力稳定性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4 高彦斌;;饱和软粘土一维非线性流变——固结耦合分析[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5 傅华;凌华;蔡正银;;粗颗粒土颗粒破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赵明华,肖燕,陈昌富;软土流变特性的室内试验与改进的西原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房营光;谷任国;;结合水对软粘土流变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01期
8 程展林;丁红顺;;堆石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7年07期
9 魏松;朱俊高;;粗粒料湿化变形三轴试验中几个问题[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海俊;殷宗泽;;堆石料长期变形的室内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西斌;软土流变固结理论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永禄;三轴实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利军;;湛江黏土一维蠕变模型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登科;尹光志;张东明;;含瓦斯煤岩三维蠕变模型与稳定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薛凯喜;赵宝云;刘东燕;胡艳香;;岩石非线性拉、压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识别[J];煤炭学报;2011年09期
5 李金和;陈文玲;王洪旭;;大理岩单轴蠕变模型参数[J];世界地质;2014年02期
6 施小清;薛禹群;张云;于军;朱锦旗;;常州地区粉质粘土的蠕变模型[J];工程勘察;2006年05期
7 赵奎;何文;熊良宵;杨欣;王晓军;;尾砂胶结充填体蠕变模型及在FLAC~(3D)二次开发中的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S1期
8 何峰,王来贵,刘向峰;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模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4期
9 范庆忠;高延法;崔希海;付志亮;;软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0 佘成学;崔旋;;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连崇;唐春安;梁正召;;一种新的损伤蠕变模型的探究[A];岩土工程数值方法与高性能计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强;张永兴;张建华;;生活垃圾的PTH蠕变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3 李军世;孙钧;;上海淤泥质粘土的Mesri蠕变模型[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4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来贵;李磊;刘学;;岩石长期稳定性与工程寿命预估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翠;闫澍旺;张荣安;;软黏土蠕变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晏石林;余启明;;FRP筋呋喃树脂混凝土蠕变模型及试验分析[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8 伍法权;;粘性土孔隙粘滞性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唐皓;赵法锁;陈文玲;党亚倩;;大理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军保;不同加载路径下盐岩蠕变力学特性与盐岩储气库长期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6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1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