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13:46

  本文关键词: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出处:《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Kernel密度 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 中部地区


【摘要】:以"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为研究框架,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为凝聚型分布。②城市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及交通指向性特征显著,形成分别以武汉、长沙、郑州、合肥以及太原为核心的城市分布集聚区,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节点发育弱。③中部地区已形成以1个核心城市,3个区域中心城市,21个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及55个地方性城市所构成的城市体系。④京广线和长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2条城市发展轴,陇海、京九和浙赣则较弱。⑤城市域面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中游各城市群进行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Abstract]:Taking "spatial distribution-spatial combination" as the research frame, using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middle part of 1: 1 is condensed distribution .2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raffic directivity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obviou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Wuhan, Changsha and Zhengzhou respectively. Hefei and Taiyuan as the core of the urban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area, around the Poyang Lake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nodes weak i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formed a core city, thre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The 21 regional sub-central cities and 55 local cities constitute the urban system.4 the Beijing-Guangzhou Line and the Yangtze River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 ax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Longhai.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1)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城市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和辐射渐为区域中心[1]。城市作为区域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生产力各要素发生集聚与扩散的交汇点,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和通信条件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逐渐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朝林;庞海峰;;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2 顾朝林;庞海峰;;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3 王晓文;王强;伍世代;李婷婷;徐玲琳;罗玮祥;;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4 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5 马晓冬,马荣华,徐建刚;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6 乔家君;李小建;;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发曾;郭志富;刘晓丽;赵威;;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8 史雅娟;朱永彬;冯德显;王发曾;熊文;;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12期

9 叶浩;濮励杰;张鹏;;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10 钟业喜;文玉钊;;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甘肃省14 个市州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阿布都克热木江·杂依提;吕光辉;西尔艾力·艾买提;阿迪力江·阿布莱提;;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类型划分及发展定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7期

4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5 沈宁娟;王轩;;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6 苏迎春;周廷刚;;地理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7 杨芳;卫海燕;李强;;陕西省城镇区位空间分布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8 周梦佳;陈治谏;廖晓勇;王海明;;四川省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9 潘华玲;;宁波地区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新向;;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建设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秀利;钱慧;王红扬;;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发曾;张伟;;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葛淼;;男性新生儿红细胞计数参考值的地理分布[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10 葛淼;努尔阿米娜·艾海提;;男性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建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张海涛;基于SOTER和COMGIS的区域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雯;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庆安;基于RS与GIS的安福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小徐;基于DEA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欣;天津市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范英;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文梅;福州市开发区与城市结构演化关系及协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国华;森林地面防火资源调控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俊逸;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志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晓莹,柯长青;南京城市圈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姚士谋,陈彩虹,陈爽,William Y B Chang;沪宁杭地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探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3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5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6 张敏;顾朝林;陈璐;张成;汪淳;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7 任远;邾慧;;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S1期

8 曹艺民;试论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J];城市规划;1989年01期

9 刘荣增;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的划分与判定[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10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敏弦;海峡西岸主体城市群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理事单位资讯[J];规划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乘月;;中部地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基于信息网络关联[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本文编号:1423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23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